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要闻热点

中國首部大規模地震預警系統專著發行儀式在成都舉行

2023-05-11
来源:香港商報網

    5月11日,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15周年和第十五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四川大學水電學院、地震預警與多災種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西南交大出版社等單位共同舉行《大規模地震預警系統理論、技術與實踐》專著(以下簡稱「專著」)發行儀式。

    該書是國內首部系統論述我國地震預警技術、政策、法規、服務與實踐成效的專著,介紹了我國地震預警技術「從無到有」、從小規模試點到大規模應用、從多主體研發到集成應用的技術創新、服務創新、模式創新的歷程,反映了國家與地方、政府與市場、媒體與社會共同參與建設國家地震預警體系的成果,體現了我國「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在地震預警領域的實踐成效。

IMG_8939.JPG

    我國是全球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地震災害的破壞尤其重大。全世界有記載的十大自然災害中,在我國就發生了6次,其中3次是破壞性地震災害。該書指出,本世紀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國家地震局及其直屬機構在地震預警技術研發、地震預警監測網建設、地震預警服務網建設、地震預警政策法規建設、地震預警社會科普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推動我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地震預警體系,使其成為保障和服務民生、助推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程。在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積極參與國家地震預警科技創新,各級黨委政府及其相關工作部門、通信企業、終端廠商、新聞媒體、社會團體等發揮各自優勢作用,共同營造了中國地震預警事業實現內生式發展的有利環境。2020年11月,中國地震局與成都高新減災所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中國地震預警網,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地震預警創新之路。

    原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原國務院參事閃淳昌在該書的序言中,充分肯定了地震預警科技創新和服務應用對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所作出的積極貢獻,並針對我國防災減災救災的現實需求提出,「進一步提升地震預警以及多災種預警技術水平是我國防災減災的一項重要任務」。

    「自汶川地震後起步到現在的15年中,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在科研工作者及社會各界的共同推動下,我國地震預警核心技術指標(響應時間、可靠性)、應用服務規模均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專著第一作者、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表示,在汶川地震15周年之際發布此書,回應了2008年汶川地震後,減災所在成立時確定的「初心」——「下次大震,中國有預警」,「這一創新成果在技術與模式創新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在許多方面都值得進一步研究總結,推動我國從單一災種預警向多災種預警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國家公共安全治理工程。」(記者 郭代勤)

[责任编辑:严燕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