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要闻热点

廣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達到267人數量居廣東首位

2023-06-20
来源:香港商報網

    近日,第八批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正式公佈,新認定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0人。至此,廣州市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達到267人,數量居全省首位。

    近年來,廣州打響「四大文化品牌」(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全面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積極推動廣州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jpg

韓艷在向徒弟傳授剪紙技藝

    廣州非遺的影響力日益提升

    據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非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廣州市開展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以來,單批推薦申報人數首次突破百人。反映出廣州市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受到廣泛認可,廣州非遺的影響力日益提升,社會參與積極性大大增強。

    尤其值得關注是,此次入選人員平均年齡約50歲,更多的年輕人志願加入非遺傳承行列,將持續增強非遺傳承傳播活力。粵劇、龍舟、醒獅、武術等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在本次認定中均得到進一步補充,強化了非遺在人文灣區建設中的紐帶作用。同時,新認定的竹編、鰲魚舞、醬油釀造技藝等一批鄉村非遺項目的傳承人,以非遺新活力賦能鄉村振興。

    凸顯非遺一線創新實踐

    中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於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將古老傳統與當代生活有機連接,是眾多傳承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很多人認識龍舟龍頭、龍尾製作技藝傳承人張偉潮,緣於他製作的龍頭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驚艷亮相。這位1987年10月生於黃埔街下沙村的年輕人,從小在嶺南水鄉中長大,在榕樹下、祠堂門口聽長輩講述有關龍舟的傳說故事……漸漸地,他開始拿木匠父親的工具來雕刻龍舟模型,進而沉醉其中。如今,張偉潮已經成為龍舟龍頭、龍尾製作的帶頭人,是遠近聞名的年輕的「老師傅」,以新時代年輕人的審美和思考,為這門古老的手藝注入新魂。

    創新,是廣州非遺在傳承與發展中不變的亮色。2021年9月,全國首間剪紙數字藝術館——韓艷剪紙數字藝術館正式上線。剪紙傳承人韓艷結合3D顯示技術和VR/AR(虛擬現實技術),將自己與海珠區少年宮學生們創作的剪紙作品放上「數字空間」,有效拓展了廣州剪紙的傳播維度,引來眾多網友關注。

    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樹立品牌意識,利用產業化平台提升非遺產品的穩定性和標準化,是非遺產業做大做強的有效路徑。廣式腊味製作技藝傳承人肖立平在23年的肉製品加工工作生涯中,不斷改進生產技藝、培養核心人才、傳播腊味知識,與廣州酒家的領導和同事們一道,將腊味品項從年銷量100噸、產值300萬發展到年銷量3000噸、產值超億元的項目。

    系統性保護推動非遺進入新階段

    近年來,廣非遺保護工作制度體系日益完善,多層次、多形式的非遺展示體驗設施體系逐漸成形。非遺在景區、在博物館、在校園、在商場、在社區的「五在」工程,更是全面地提高了非遺的能見度。

    迄今,廣州市已認定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16項(含擴展項目),其中人類非遺代表作2項,國家級項目21項,省級項目95項,國家級、省級、市級項目總量均居全省首位;現有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67名,其中國家級傳承人12名,省級傳承人74名。全市建成2條非遺街區、1家非遺工坊、21個非遺工作站、2個省級生態保護實驗區,還有1個非遺聚集區——珠江鋼琴創夢園非遺聚集區也正在推進建設中,通過點、線、面結合打造聚集式發展路徑。

    未來,廣州將深化非遺聚集區建設,引入更多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培育更多「非遺+」業態,引導非遺傳承人和非遺企業增強品牌意識和市場意識,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推動傳統工藝實現高質量傳承發展。(記者 黃裕勇)

頂圖:張偉潮正在進行龍頭製作粗雕工序

[责任编辑:林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