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開祁門 見黃山」神秘的祁門系列展播】之徽州目連戲

2023-12-21
来源:香港商報網

    曾來港演出大獲讚譽   安徽祁門「戲曲活化石」 煥新彩

    目連記演不盡奇觀,迪吉避凶,可當春秋全部;高石公具如斯卓見,勸善懲惡,何如講演十篇。

    在今年黃山市首屆鄉村戲曲節祁門縣首場演出中,「徽州目連戲」閃耀閃里磻村古戲台。

    目連戲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劇種,也是歷史上最為有名、劇目最多、保存最為完整、內涵最豐富、規模最為宏大的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有證可考的劇目,因此,被譽為「百戲之祖」。其思想豐富多元,藝術形態古樸絢麗,有着「中國戲曲活化石」的美譽。

    2006年5月20日徽州目連戲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祁門目連戲是徽州目連戲的核心組成部分,在目連戲發展史及中國戲劇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長期以來,目連戲作為一個貼近百姓、貼近生活的傳統戲曲,流傳在徽州及其周邊乃至大半個中國,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目連戲的發展史是徽州文化的一個縮影。

    目前,祁門縣博物館珍藏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系明代祁門人鄭之珍編纂的劇本。劇本所描寫的情節、人物與地名都和徽州有着緊密聯繫。劇本插圖尤為精美,為徽州刻書大家黃鋌所刻,整套保存較好。該劇本為研究目連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在祁門,目連戲有「出在環砂、編在清溪、打(即演)在栗木」的說法。即目連戲的故事是以祁門環砂為原型,由清溪人鄭之珍撰寫,栗木村最早搬上舞台。鄭本目連戲一經誕生,就在原徽州所屬的六縣流傳,後傳播多地,被許多戲曲劇種移植上演,歷經數百年經久不衰。

    由於目連戲劇既來源於徽州農村生活實際,又融入了徽州地區民俗風情,因此有着濃郁的地方文化色彩。目連戲內容通俗易懂,其中還有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雜耍、出神入怪等表演形式,因而流傳很快,基本唱腔是明中葉流行於徽州一帶的「徽池雅調」,即徽州腔、青陽腔;以鼓擊節、鑼鈸伴奏、不用管弦,上壽時則用嗩吶;目連戲中的走索、跳圈、竄火、竄劍、蹬桌、滾打等武戲表演招式,為後來徽班的武戲表演奠定了基礎。

    目前祁門目連戲班都位於傳統古村落,風貌保存完整,文化底蘊深厚,通過當地老藝人帶動傳授,中、青年參與,重建後的目連戲班基本保留傳統的戲班規模,演員當中有多人成為國家和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目連戲班的表演不僅增加了古村落旅遊的文化吸引力,並且多次外出參加大型文藝演出活動,如中國首屆方言電影節、烏鎮國際戲劇節、世界華人慈孝晚會、北京中國目連戲展演等。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專家學者紛至沓來,尋根溯源。

    2015年7月,祁門目連戲劇團赴香港參加「中國戲劇節」演出。目連戲作為安徽省唯一受邀表演劇目,受到了香港觀眾的廣泛好評。2022年6月5日,央視在「我為戲迷」節目中,專題宣傳介紹了徽州目連戲,使目連戲這個古老的劇種為現代更多的戲迷所認知和接受。

    同時,祁門縣着重於整理、挖掘和研究目連戲歷史文化,,編輯出版了《祁門目連戲》《祁門風物》《祁門民間故事》《祁門古戲台》《徽州技藝——祁門篇》等一系列非遺成果。為滿足普通讀者尤其是大、中學生看得懂、讀得進、能接受的需求,2020年《徽州目連戲繪本》應運而生,繪本中故事性強,人物特色鮮明,語言通俗易懂,是一套普及目連文化的精品讀本。

    發展是最好的保護,創新實現最佳發展。從目連戲到徽劇,從徽劇到京劇,我們看到了徽州戲曲的前世今生,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中國戲劇發展的縮影。

    一部目連大戲猶如一幅生動雋永的歷史畫卷,其倡導的「勸善止惡、尊老孝親」的傳統倫理道德在海內外有着高度的認同感和影響力,與中華傳統文化中「崇德向善、和諧共生」的理念一脈相承,不僅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同時也是目連戲的主旨所在,尤其在當下具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

    記者了解到,黃山市尤其是祁門縣作為鄭之珍的故鄉和目連戲的發源地,理應在徽州目連戲的研究保護、傳承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為。近年來,祁門縣恢復重建了栗木、馬山、歷溪、環砂4個目連戲班,並且建立了「徽州目連戲非遺傳習所」,開展目連戲研學、傳習等活動。(記者 吳敏 通訊員 祁紅 錢新勝 章四海)

[责任编辑:林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