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中华大地

華南師範大學的《華師樂集》:大灣區跨學科的美育橋頭堡

2024-05-28
来源:香港商報網

    近日,廣州華南師範大學石牌校園圖書館舉行了第八期的《華師樂集》。《華師樂集》是一項由華南師範大學圖書館文化推广部與音樂學院學術交流部於2022年秋季發起的,每月或每兩個月舉辦一次音樂沙龍,並與華南師範大學的不同學院合作,呈現出一個小時充滿生命力和啟發的學術講座和高水平的音樂演出。

图 2.png

    在此前《華師樂集》已經跟華南師範大學中不同的學科合作,包括心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文學院、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以及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合作,推出了多個主題多樣並且引人入勝的跨學科美育對話。

    與讀者們一同擁抱教育技術和新聞傳播。本期樂集由華南師範大學圖書館和音樂學院聯合教育信息技術學院策劃舉辦,出席本次活動的有:來自校工會、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圖書館等單位的領導、專家,以及其他師生校友約250多人。

图 3.png

    本期樂集以「信與傳」為主題,特別請來自該校教育信息技術學院的詹澤慧、焦建利、郭燕平、徐志武、彭柳、夏寶君六位學者,再加上鋼琴家葉思思、管樂演奏家郭玉和蔡宇這三位來自音樂學院演奏家,以及備受國際樂壇關注的香港弦樂四重奏組合「CONG四重奏」(戚耀庭、周業瑋、黃立恆、鄭恩浩)的參與,還特別邀請美術學院的數字媒體系師生以人工智能生成(AICG)系統製作並跟音樂和講座主題相關的影像來襯托活動的各個環節,體現了這項美育活動的跨學科特色和創新性。

    六位學者帶來了關於教育技術和新聞傳播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三組學術分享,演奏的樂曲首首呼應。史蒂芬·寇茨改編的澳大利亞民謠《叢林流浪》和路德維希·范·貝多芬的《降E大調第10弦樂四重奏「豎琴」》(第一樂章)兩首蘊含無窮能量的樂曲,回應了學者們對於人工智能及教育的未來的遙想與思考,奏出技術之輪帶領人類駛向未來的轟鳴。

    在學者談及當下的傳播學與鄉村女性和港澳青年後,CONG四重奏演奏了由白誠仁創作和陳鋼等人改編的《苗嶺的早晨》以及由四重奏大提琴手鄭恩浩和華南師範大學研究生馮競改編的《明天,你好》(由牛奶咖啡所唱作),四重奏的樂音交織着柔美與力量、希望與嚮往;在學者回首媒介在時人類空中的流動與擴散後;莫里斯·拉威爾創作、華南師範大學研究生岑軼軒改編的樂曲《波萊羅舞曲》被奏響,呈現了新舊融合之美,回應着社會更迭的蜿蜒與前進。

图 4.png

    本場「華師樂集」在學者和音樂家的引領下回顧歷史、洞察現實、審思未來,讓參與者在接受知識與藝術薰陶的同時,作為見證者理解信息社會、作為創造者探索技術帶來的機遇與發展。「華師樂集」的美育之旅此次暢遊於信乖技術更迭和發展掀起的波濤之上,也將在此繼續揚帆,秉持「知識感動生命」宗旨,駛向更廣闊的知識與藝術天地。

    「華師樂集」的發起人兼藝術策劃總監,來自香港的作曲家陳仰平博士在2017年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畢業後便入職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他表示「華師樂集」不僅是一項擁有創造性的美育及學術策劃活動,而且在高校教育資源豐富的粵港澳大灣區也是獨特的存在。

    「華師樂集」不僅體現了華南師範大學對跨學科及創新美育教育的重視和遠見,也從側面顯示出大學給予港澳人才發揮的空間和信任。通過這位在香港土生土長並選擇在廣州紮根的年青學者所帶來的國際化的學術視野、策劃能力和演出資源、以發高效的溝通技巧和學生團隊管理方式,再加上廣州這片開放和包容的土壤,讓一些像「華師樂集」這種具創意和想像力的想法有落實的可能和發展的空間。

    而華南師範大學純粹和實幹態度以及多元的學術環境也為項目帶來了強大的生命力。「華師樂集」這項目的誕生和成長也成為粵港兩地學術和美育結合的成功典型。不論在美育、學術和粵港的互相啟發和影響上,都具有別樣的意義。也讓更多人知道跨學科的可能性和大灣區的可能性。(記者 何嘉敏 通訊員 徐冰清)

[责任编辑:林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