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中华大地

皖休寧縣:「巡醫」夏克春 情系「狀元縣」

2024-06-13
来源:香港商報網

    又到了夏克春醫生去安徽黃山市休寧縣月潭湖鎮泮路村坐堂問診的日子,2021年7月起,為期兩年的「醫療扶貧」任務結束後,每月最後一周周三下午這個日子,他還是會去村裡的診所,為村民義診一次……

    休寧縣地處安徽省最南端,皖浙贛三省交界處,轄10鄉11鎮153個行政村、11個社區,被譽為「中國第一狀元縣」。早在2019年7月,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燕京趙氏御醫學派第五代傳人夏克春,響應中央脫貧攻堅及安徽省「百醫駐村」號召,被派駐泮路村實施「醫療扶貧」。

    從省城到山村 「下放醫生」義無反顧

    作為黃山市76名「扶貧醫生」之一,首次走進這個山塢盡頭村莊時的景象至今依然歷歷在目:走的是石子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住的是村委會騰出的一間辦公室,白天人聲嘈雜,晚上孤燈黑影;吃的是自己生火做飯,鐵皮搭的廚房裡,夏天揮汗如雨,冬天滴水成冰……

    更讓夏克春無奈的是當地村民認為被「發配」到這山旮旯里的也是一個「哈巴貨」(方言:沒本事的人),這個千餘人的村莊,日常在家的也就兩三百人,每天來此看病者更是寥寥無幾,且還是試探性的。

    夏克春清晰記得首位來此就診者,問其「哪兒不舒服」時,竟被回懟一句「你們中醫不是會號脈嗎?」從此,千年傳承下來的「望聞問切」,在這偏僻山村里只能先從「切」開始。

    2019年初冬的一個晚上,一名徐姓56歲農村婦女因高血壓失控,導致腦出血,幸虧及時送醫而保住了生命,從此,夏克春成了她的「保健醫生」,也成了泮路村的健康守護神。村民有個頭疼腦熱,第一時間便想到他,幾位患有婦科、關節炎、腰椎突出、萎縮性胃炎等慢性疾病的村民在他的治療下,先後恢復了健康。

    在村民的口口相傳中,這位省城來的「老中醫」,仿佛村前回溪里的那一縷涓涓細流,滋養着這片溫潤的土地,也浩浩蕩蕩地流向了無垠的遠方。

    從質疑到信賴  百姓禮遇至高無上

    慕名者紛至沓來。診室牆上掛的「四川省廣元市向××」「浙江省瑞安市高樓鎮吳××」「休寧縣王××」等患者送的近百面錦旗便是最好的見證。每一面錦旗背後更是一個家庭的新生。

    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兩年扶貧期間,在泮路村這間小小診室里,經夏克春診治的患者多達19000餘人次,日門診量最高時達150人,且90%是外村人,除黃山市各區縣外,還有江西、湖北、四川甚至是北京、上海的患者。

    那兩年裡,村民們也用最樸素的方式接納了夏克春,他們總是把飯做好,送到診所來,家裡殺雞殺豬,更少不了請夏醫生去家裡吃頓飯。夏克春的辛勤付出,也獲得了社會的認可,他先後被評為「黃山好人」「安徽省科教文衛體系統職業道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2021年7月10日,是夏克春結束扶貧任務離村返城的日子,除縣鄉兩級政府舉辦的歡送儀式外,讓這位中年漢子至今仍感動不已的是,聞訊而來送行者將出村的馬路圍得水泄不通,沿途村莊及高速公路入口的揮淚送行者更是排成長龍。錦旗、鮮花、鞭炮,是百姓給予的最崇高禮遇。

    就在同一時間,一封摁有200多枚紅手印的聯名信寄到了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領導的手上,要求夏克春繼續留下來。

    這是來自村民及患者心底的聲音,是對「百醫駐村」扶貧政策的肯定和呼喚。2021年9月起,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先後將黃山市、休寧縣中醫院納入「緊密型醫聯體單位」,設立「夏克春名醫工作室」,泮路村也有了「夏克春振興鄉村中醫館」,開啟了夏克春兩地坐診的工作歷程。

    夏克春每周三、四兩天在黃山市中醫院、休寧縣中醫院及泮路村診所坐堂問診,其餘時間在合肥上班。也就這兩天坐診,竟成了黃山醫療領域一「號」難求的稀缺資源。

    中醫是融入夏克春血液里的摯愛。心中有大愛,開出的處方才有療效。(記者 吳敏 通訊員 黃良順)

[责任编辑:林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