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大江埔盂蘭勝會發揚潮州文化 年輕人參與助傳統傳承後代
2019-08-18    香港商报
 

   聚居錦田大江埔的潮籍人士,自1958年起每年舉辦潮僑盂蘭勝會(簡稱勝會),近年隨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勝會增添不少文化色彩。如去年已加入潮州工夫茶及潮州話工作坊,今年更進一步,有潮州食物製作示範包括炒潮州麵及做潮州粿。大江埔潮僑盂蘭會總理徐嘉興表示,近年有些青年加入做勝會籌備骨幹成員,如食物製作示範就是由最年輕成員、負責文書的顏文龍提出。他指出這是好事,避免出現青黃不接,令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一連三天設壇祈風調雨順

  踏入農曆七月,各區都有盂蘭活動舉行,在地理上較偏遠、位於錦田的大江埔,勝會今年已來到第62屆,這個名為「錦田八鄉大江埔潮僑盂蘭會慈善團體第六十二屆盂蘭勝會」的活動,由聚居大江埔及周邊的潮籍人士籌辦,由8月10日至12日一連三天在大江埔天德宮天德廣場,禮聘念敬佛社主理設壇建醮,誦經超幽普度孤魂,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徐嘉興表示,昔年因團結鄉里而辦盂蘭活動,到現在參與者已是錦田區域的村民,今年有600多人,八成是潮州人,其餘為客家人、圍頭人等,加上外來人士,參加勝會者達800人,已是近年的高峰。不過這個數目同數十年前相比已差了一截。徐嘉興向記者展示一張照片,由日本著名學者田仲一成於1979年拍攝,內容是當年大江埔盂蘭勝會情景,顯示搭了巨大竹棚,可容納千多人。徐指70年代還有很多農民,好多人都會來看潮劇,相當墟。

  近年獲華人廟宇委會資助

  參與人數不及從前,但開支一路增加,主要支出用在聘用潮劇團、經師誦經、搭建戲棚及大士台等,今年支出約100萬元,與去年相若,而前年則是70多萬元。徐嘉興說,大江埔不在市區,基層人士多,可說是窮鄉僻壤,因此要向元朗、錦田一帶村民眾籌,而去年幸有大戶支持;獲華人廟宇委員會提供資助26萬元,今年亦成功獲該會資助27萬元。

  在獲得外間機構資助下,大江埔盂蘭勝會的層次也變得更為豐富,除了原有的宗教儀式如誦經、公演潮劇、拜祭活動如化大士、派平安米外,也推廣潮州文化,對於一個聚居潮籍人士的地方來說,更能起凝聚鄉里之力,如今年製作潮州粿,便有來自元朗、天水圍甚至屯門的潮籍婦女來做義工。

  可凝聚背井離鄉潮籍人士

  籌辦勝會的骨幹成員約有40人,其中負責文書的顏文龍近兩年才成為一員,只有40多歲,是最年輕成員。顏是元朗大會堂社工,祖籍潮州普寧,居於元朗。他在現場十分活躍,如示範炒潮州麵、維持化大士及派米秩序、主持搶孤小型比賽等。顏說自從父親過世後,覺得文化「斷」,所以在努力找尋潮州文化。他指潮州人在這裏沒有宗祠、廟宇,盂蘭節是他們年度的節日活動,他最初對此「鬼節」並不了解,但實際上它對於背井離鄉的潮州人有很大意義,「祭兄弟」又可凝聚潮籍人士,包括新移民。不過,盂蘭節畢竟是宗教活動,顏說向青少年推廣時重潮州的孝悌文化,「我們的盂蘭會設立了獎學金,受惠學校有屯門裘錦秋中學、錦田通德學校,他們的學生會來做義工,如今年有裘錦秋中學學生來清理場地、維持派米秩序等。」

  近來天氣十分炎熱,勝會舉行的3天期間,陽光都燦爛得幾令人睜不開眼,但參與者個個都熱情高漲。首天下午2時啟壇,盂蘭會會長及總理十餘人燃點三支可燃燒三日三夜的巨香(約高2.5米),這三支巨香,中間代表天地父母(天官賜福)、右及左分別代表諸位福神及南神北斗。之後眾人上香拜神。其後舉行多項潮州文化活動,如工夫茶和潮州話工作坊、潮州地理展示、炒潮州麵、潮州粿製作。翌日文化活動繼續。

  潮劇一連三晚公演

  到最後一天,亦是高潮所在,進行盂蘭拜祭活動。上午約11時,盂蘭會的百多名會員,在鋪滿紙紮及食物祭品的廣場上,分別向當天、神棚、經師棚、大士台、孤魂台、附薦台、四方兄弟拜祭,其後進行化寶儀式。接近中午12時,大士王被抬離大士台到場地外的河邊空地火化,之後再火化其他紙紮祭品。到下午2時,在戲棚前安坐的數百名人士主要是長者,秩序井然地領取一公斤重的平安米,期望盂蘭平安米在未來1年保佑他們平平安安。而3天的晚上均公演潮劇(新韓江潮劇團),並有盂蘭導賞,讓市民對盂蘭節增加認識。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