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經濟理論看經濟圈
2020-01-13    香港商报
 

  孟子有說「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意思是我們一天所需要的東西是要有許多人的付出才能具備的。

  在經濟學上,也有類似的分工概念。分工指個人、公司、國家或地區都負責自己所擅長的工作。由於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產量及產品質素也相繼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因而得以改善,分工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經濟進步的重要里程碑。

  分工提高生產效率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在其著作《國富論》中便指出分工可提高手工業生產的效率,並將效率提高的原因歸結於三點,分別為:熟練程度的增加。當一個工人單純地重複同一道工序時,其對這道工序的熟練程度會大幅增加。表現為產量和質量的提高。如果沒有分工,由一道工序轉為另一道工序時會損失時間,而分工避免了這中間的損失。由於對於工序的了解和熟練度的增加,更有效率的機械和工具被發明出來,從而提高了產量。

  事實上,現代社會對於產業鏈的分工更為細化和專業化,從原料到成品的生產更有效率。史密斯便有句名言:「請給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

  兩利相權取其重

  類似的概念,還有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其中提出了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

  從以上理論來看,如果有一批人,建議建立一個「經濟圈」,最好是先了解該經濟圈指的是什麼,它是否意味從食水到員工制服都只是產自來自該經濟圈。如是這樣,便不符合最基本的經濟理論。但如不是完全的自給自足,那便是自欺欺人的手法,這或許是關於商品說明條例的事了。

  英國切斯特大學金融科技及數據分析教授 梁港生

  (逢周一刊出)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董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