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夏季養生 防暑護心
2020-07-19    香港商报
 



撰文、攝影(部分圖片):Karena

中醫養生講究順時而為,夏季氣溫高、濕度高,易造成心情浮躁,夏季養生應捉緊「心靜自然涼」的原則,以「護心」為主。註冊中醫師倪詠梅由起居調養、飲食、運動三方面為讀者講解夏季養生要注意的事項,並細說「冬病夏治」的治療方法,以及推薦三款消暑養生食療。

夏三月,指陽曆六月至八月,為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期,在起居調養方面,倪詠梅醫師表示:「《黃帝內經》指:『夜臥早起,無厭於日』、『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天日長夜短,要比春天晚點睡覺,早點起床,活動時間要比春天長,以符合心喜陽的習性,否則就會損傷心陽,秋冬便較易出現寒性的疾病。於暑熱最盛的時候如中午,可午睡30至60分鐘,避免暑氣,收攝心神,但不宜睡過久,以免影響晚上睡眠。」

適量吃苦 紅色養心

中醫認為五臟對應自然界的四季,「春養肝,夏護心,秋養肺,冬補腎」,為何「夏護心」?倪醫師解釋:「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天氣候炎熱,而心屬陽,是主夏令的器官。《黃帝內經》中言:『暑氣通於心』,因此亦有『夏養心』的說法,順應時節來養生可謂事半功倍。心為『君主之官』,五臟之首,陽氣特別旺,屬於『陽中之陽』,對陽氣需求特別大。對於體質虛寒的人來說,夏天是養心的極好季節。」在飲食上應怎樣「護心」?倪醫師續說:「苦入心,苦味多屬寒涼,有降泄心火之用。中醫講究人體平衡,暑氣太盛會令心陽過亢,出現心煩易怒、口舌生瘡、失眠、口渴、小便黃、便秘等情況。暑天適量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芥蘭等,都有助平衡心火。心臟有充足心陽,又不致心火太旺。另外,也可多吃紅色食物,『心在色為赤』,紅色食物有益於心,如紅棗、車厘子、紅豆、山楂、蘋果、杞子等,現代醫學也證明了很多紅色食物都富含對心臟有益的元素。」

宜吃甘淡防燥

除了多吃紅色食物外,夏天飲食也應以「清」為主,倪醫師指出:「溫熱食物如薑、蔥、蒜、辣椒、花椒、胡椒、牛肉、羊肉等都易上火,令身體陽氣過盛,如熱底或平和體質的人吃了會易上火。高麗參、鹿茸等燥熱大補的食物在夏季也應避免。清有『清熱』之意,消除夏日的暑熱,可多吃甘淡的食物,如鮮荷葉、冬瓜、節瓜、絲瓜、竹蔗茅根水等,還有蓮子、蓮藕等可健脾降火,萵筍、西芹則清爽消暑,能紓解煩躁的心情。」到了夏天,為了對抗高溫、消除暑氣,很多人喜歡喝冷飲或吃冰品,倪醫師表示:「不宜吃太多冷飲冰品,它們有即時的消暑作用,可是長遠卻會削弱身體陽氣,令體質變寒,冬天易有哮喘、鼻敏感、筋骨痛症、經痛、腹瀉、怕冷等問題,應盡量減少吃冰品。我的建議是已結成冰狀的食物如雪糕、雪條、沙冰等盡量少吃,冷飲每日不過2杯,這樣既可以解暑,對身體的負擔也較少。」

運動須注意補水

在炎熱天氣下運動,可以加速脂肪燃燒,夏天可多作戶外運動,但不適宜在正午時分進行,倪醫師解釋:「人體運動時會生發陽氣,加上暑天的陽氣,暑熱上頭易造成頭暈,甚至中風,心臟病患者應謹慎運動。『暑氣通於心』,亦最易傷心,意思是指暑熱嚴重的天氣,一旦中暑會特別損害心陽,導致危急情況。萬一天氣過於酷熱,運動量一定要適當調整,特別是避免在正午時分運動。運動時多補充水分,出汗過多會耗氣傷津,令身體感覺又累又渴,不適可以延續數天。」

何謂冬病夏治?

中醫有一種養生方法叫做「冬病夏治」,即如在冬季特別容易生病,則在夏季實施針對性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倪醫師解釋:「冬天的病多數因為體質寒涼引起,可以趁夏天陽氣旺盛的時候,多吸收陽氣,驅走身體中的寒氣,減少冬天病發的機會。最常用的方式是天灸,它是一種非入侵性的治療方法。天灸不須用針,而是把溫熱的藥物如桂枝、白芥子等磨成粉,加上薑汁,製成藥貼,在陽氣最盛的日子以膠布貼於身體適當穴位數小時,為身體補充陽氣。冬天特別怕冷、心臟不適的人,除了內服中藥養心陽外,可配合天灸來補養心陽,以備對抗寒冬。」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董岳昕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