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蒲台島清醮保水上人特色
2021-03-17 00:54    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訊】記者鄭玉君報道:有香港南極之稱的蒲台島早前舉行三年一屆的太平清醮,受疫情影響,取消了神功戲,齋菜宴亦大減,人流相應較上屆顯著減少逾半。然而於清醮期間,所有儀式做到足,其中特色是有水上人習俗「過關」,島民祈求疫症快些消除,另亦有打醮少見的出海「祭水幽」,拜祭海上亡魂。

  人流減少逾半

  蒲台島太平清醮每屆都固定在正月十五日至十八日舉行,今年為2月26日至3月1日。這場為期三日四夜的醮會有多項儀式,包括首日接神,第二日啟壇,第三日正醮日有迎榜、頒赦、過關、水幽,第四日大幽送鬼王等。面積只有3.69 平方公里的蒲台島,是花崗岩島嶼,島上有頗多嶙峋怪石,亦有少量樹木和溪流,平地則沒有多少,稱得上「地無一里平」。打醮場地就設在大灣一條溪流旁邊,地理上的限制只容許搭建一個醮棚,內裏已包含打醮必備的戲台、經棚及神棚,安放大士的棚則在醮棚門外。

  這個原本都算小的醮棚,今年更小。蒲台島值理會委員、村委會主席羅成說,今年因疫情限制人流,沒有神功戲上演,戲台只擺放一部電視機播放粵劇;齋菜宴亦大減,上屆正醮日午間有一百圍,晚上亦有四五十圍,但今年只可煮點齋菜給參與醮會的善信,還要保持距離以自助形式祭五臟廟,由此醮棚縮細五分一。總計正醮日人流只有三四百人,較上屆的逾千人次,減幅逾半。

  正申請非遺資助

  人流的減少對醮會收入有很大影響,誕會費用都是向島民及善信籌回來,籌募方法有贊助、香油錢、義賣物品等,上屆收入有90 萬至100 萬元,但今年只有約70 萬元,惟支出達90 萬元(醮棚30 多萬元、科儀費用20 多萬元,其餘為雜項支出如交通、膳食等),雖然入不敷支,但值理會正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的資助,希望不需要動用會方款項補貼。

  蒲台島昔日曾住有逾千人,以捕魚為生,有的住在漁船,有的住在島上棚屋,但捕魚業的衰落,令生活艱難,加上島上設施不足(至今仍缺自來水及沒有供電),島民差不多走清光,現在常住民只有10人,都是中老年人,由50多歲至70多歲,假日住民會多一些,有十多個。但蒲台島人不忘故鄉,每逢節慶都回來出席,一些更做義工,如煮齋菜的六七名婦女,醮會第一天下午就不斷洗、切、煮,以備晚上供應第一餐齋菜給參與醮會的島民及善信,而齋菜的甜美可口亦得到不少參與者的讚賞。

  「過關」祈疫症早退

  曾是水上人聚居地的蒲台島,保留水上人的打醮習俗「過關」。正醮日下午1 時半,在經棚前架起活動架,垂下一對綠色透明紗布簾,當喃嘸師傅唸經過後,隨即帶領善信穿過布簾。他們總共要過關5 次,代表東南西北中5 個方位,祈求跨過各個難關,如小孩快高長大,老人家就趕走衰運,身心安康。而每過一關,兩個喃嘸師傅會對講,其中最引頸以待的說話自是疫症早退,大家健康平安。任何人都可過關,每人收費如上屆,都是50 元。過關後,有善信帶同小孩在大士王腳下捐過及拋下錢幣,據說只要捐過有鬼王之稱的大士王腳下,小孩的膽子會大些,身體會更健康。

  緊接過關的水幽在下午2 時半開始,值理會成員聯同喃嘸師傅乘船出海,兩成員坐在船頭拿住紙紮細鬼王。祭水幽船由大灣出發,經過墨洲海面到南角咀,再返回大灣,全程約一個半小時。途中,一些坐在船尾及船邊的成員不時化寶及倒灑祭品如飯,喃嘸師傅則進行唸經等儀式,施祭海中幽魂,祈求水陸平安。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蔣璐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