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重溫八九十年代香港當代藝術
2021-03-29 01:36    香港商报
 

 上世紀80、90年代是香港的黃金年代,造就不少經典電影及文化潮流,當時亦是香港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轉捩點,到今日回看當年的藝術品仍不覺過時。香港藝術館現正舉辦的展覽「多元視野——八、九⚪年代香港藝術新象」,將帶觀者「重返」黃金年代,重溫那些年的當代藝術創作新潮。

 記者:Janice

 「多元視野——八、九⚪年代香港藝術新象」聚焦7組當年具代表性的作品及藝術空間,客席策展人方敏兒大學畢業後投身當代藝術界,她對記者表示,策劃展覽的原因是本次參展的藝術家,曾培養出香港第一代當代藝術家,她自己也是受益於該年代的藝術發展而進入當代藝術領域。

 美景與藝術相融

 翻新後的香港藝術館5樓新空間,設有三面落地玻璃,可以觀賞維港對岸景色,陽光穿透玻璃,映照出藝術品的另一個面貌,將藝術、空間及自然互相結合,交織成獨特的展覽場地。是次展覽,蔡仞姿的作品《殘陽如血,蝶夢如煙》放置在落地玻璃窗邊,展品附有薄紗﹐隨風飄蕩,使窗外維多利亞港景色若隱若現,唯美夢幻。展品是蔡仞姿重新演繹自己30多年前創作的《山中拾掇》,香港藝術中心於1985年為蔡仞姿舉辦的本地首個裝置藝術展「空間內外」,《山中拾掇》是展品之一,意義重大。展品的薄紗上印有藝術家的回憶圖片和文字,詩意地回應時代的變化。配合現場音樂,穿梭其中,帶來嶄新觀展體驗。

 重現藝術空間

 展覽另一特別之處是策展團隊以實景再現的方式,重現上世紀90年代的Para Site藝術空間策劃的專題展覽「咖啡店」及「女那禾多」當代攝影中心。「女那禾多」當代攝影中心在1997至1999年間獲香港藝發局資助建立,攝影中心由攝影特刊《女那禾多》延伸發展而成,書中主要展示本地的當代攝影作品,是次重現空間面貌,能欣賞到當時具前瞻性的影像作品。

 走出「攝影中心」,映入眼簾的是資深攝影師馮漢紀的作品,他是改革開放後首批進入內地的香港攝影師,展品包括他1982年的黑白作品《深圳》、在世界各國拍攝的彩色和黑白攝影作品《東西對幅》等。方敏兒介紹,馮漢紀在90年代便將數碼攝影運用於教學之中,是香港攝影的先驅:「展覽同時呈現他於90年代的數碼攝影作品,藝術館特地以該年代的電腦配合展出,模擬當年藝術家的教學情景,還原當時的數碼照片。」

 復刻經典藝術品

 展場不乏復刻藝術品,當中陳育強的《垂直的麥田》最讓筆者印象深刻,因作品與香港寸金尺土的空間有關。香港不單住屋面積細小,就連藝術家的創作空間也格外狹窄,陳育強卻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創作大型的裝置藝術品。「陳育強90年代從美國學成歸來,他帶回融和混合媒介和概念藝術的創作方法,應用於藝術教育上。1996年他參加澳洲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製作出混合媒體裝置《垂直的麥田》,當時他將藝術品放進背包,到達澳洲後用螺絲再組裝,變成一件大型作品,砌出港式空間感。」方敏兒認為,這件作品彰顯本地藝術家如何在有限環境中,完成一件巨型藝術品。時至今日,組成這件展品的材料與當年已全然不同,但它所表達的觀念仍未過時,充滿調侃和對現實的無奈,流露出本地當代藝術的魅力。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2022年4月24日

 時間:星期一至三、五至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星期四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地點: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香港藝術館5樓新空間

 收藏琪觀.蕭芬琪

 暮年佳構 天真爛漫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經歷了晚清和民國兩個時期。期間,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形態都經過史無前例的變革,而與之相應的文化藝術亦產生了重大的變更。王一亭(1867-1938,王震,字一亭,號梅華館主和海雲樓主。四十歲後,又以白龍山人為號。祖籍浙江吳興,即今湖州)個人的經歷,正正是兩個時代交匯變遷的反映;他在藝壇的活動,也恰恰是海上畫派發展的推動力;而他在藝術上的成就及貢獻,更是近代中國藝術史不容忽視的一部分。

 王一亭作為海上畫派代表人物之一,擅寫花果、鳥獸、山水、人物、佛像,技法純熟,揮灑自如,大幅小幀,或天真爛漫,或雄健渾厚,自成一家。《薄暮納涼》為其晚年佳作,畫中表現了夏日傍晚時分,一戶普通人家在門前瓜棚下納涼,近賞池邊蓮香,遠觀平崗山色的景象。畫中近處野塘邊老樹斜立,池中蓮花綻放,遠送清香;稍遠處可見茅屋中有一長者,屋前坐着一對夫婦與兩個孩童,正於瓜棚下乘涼;更遠處洲渚參差,與遠山相接,山不甚高,卻頗奇崛,山側鄰水益顯幽雅。此畫筆墨蒼勁,看似粗服亂頭,不事修飾,實則遺貌取神,氣韻自然生動。畫中物象如近處的蓮花、稍遠處的人物、遠處的山峰等,均略略數筆便交代清楚,顯得非常生動形象。尤其是畫中幾個人物,雖只略作勾勒,卻栩栩如生,其中兩個孩童也各不相同,其一還需大人抱,另一孩童則單獨坐於長櫈一側,且身無片物,更見酷暑之熱。

 王一亭的一生,不拘是商業上或藝術上、社會上,均成就卓越。其畫風獨具一格,在清末民初海上畫派的影響更是僅次於吳昌碩的第二人。但由於其大買辦的特殊身份與經歷,在其逝世之後數十年間,始終未能給予他在藝術地位上的合適評價。明珠蒙塵,實在令人遺憾!縱觀其繪畫作品與其藝術成就,將其與吳昌碩合稱為海派後期「雙璧」,可說是合乎事實的評價。

 廿米壁畫 活化深水埗

 區外人眼中,深水埗也許是一個品流複雜的地方。事實是,該區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社區,近年更在「全球最具型格及人情味社區投選榜」中位列三甲,排名僅次西班牙巴塞隆拿街區與洛杉磯市中心。

 為了透過公眾參與達至促進社區共融的願景,香港設計中心在2018年策劃了一個為期3年的區域深度旅遊項目「#ddHK設計#香港地」(Design District Hong Kong),計劃踏入最後一年,今年以「蛻變」為主題,將深水埗區打造成為露天「城區設計廊」,用美術設計為街坊熟悉的公園、街道帶來蛻變。其中一件在地設計作品,是在區內大南街垃圾收集站的建築物外牆,繪畫一幅長逾20米的壁畫《人人和喵dd》。畫作以貓為主題,是因為區內有數百間舊式商店均在店內飼養貓隻作為「貓店長」,幫忙招待顧客,本土藝術家Kristopher Ho捕捉此一社區特色,聯同非牟利組織「城市的盼望(Hope of the City)」及一班義工青年,合作繪製這幅黑白巨型壁畫,畫作背景中的棉花,更呼應了深水埗盛極一時的布料行業。

 項目的其他設計作品包括南昌街休憩處內的兩組裝置《人人鬆dd》;視覺藝術家顧沛然並於休憩處內設計了一系列立體卡通人像,人像以李小龍、葉問、黃霑、許冠傑等與深水埗甚有淵源的香港名人為主題,充滿港式情懷。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黃逸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