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以文學的名義赴一場「長治之約」——第六屆 「著名作家看山西」 活動側記
2021-06-13 03:22    香港商报
 

 6月2日至8日,第六屆 「著名作家看山西」 採風團一行走進上黨古城長治市進行為期一周的採風考察活動。來自全國的 13 位知名作家深入潞州、壺關、平順、武 鄉、黎城等縣區,用文化視角感知上黨文明的燦爛輝煌,體驗南太行山的雄奇壯美,重溫八路軍抗戰的革命歷史,領略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的太行精神,一路走來,收獲頗豐。王利萍 楊亮

 對話壯美太行 感知山水之美

 擁有八百里太行最美地段的長治市,既有太行山大峽谷、中太行等壯美山川,也有濁漳河、清漳河、沁河等柔美流水。而位於壺關縣大峽谷鎮的八泉峽則是太行山大峽谷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景區,被譽為 「世界級極品旅遊資源」「太行第一雄峽」。

 從長治市出發驅車近兩個小時,「第六屆著名作家看山西」採風團一行走進八泉峽,拾階登頂,移步山間,在感受山巒疊翠、奇峰林立、山泉叮咚的同時,也開啟了與壯美太行的一次 「對話與思考」。

 《當代》雜誌編輯、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石一楓不僅被美景吸引,更被 「人和科技改變偏遠山村命運的力量」所震撼。

 八泉峽景區周邊的村莊距離縣城較遠,幾十年前封閉、貧困,如今卻因景區開發、交通便利等優勢逐漸富裕起來。石一楓認為: 「景區內遊客藉助索道、絕壁電梯等科技力量,可輕鬆翻山越嶺和往返絕壁頂末,暢遊太行山水。由此可見,依靠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能讓一個偏僻山村的生活完全發生翻轉,這種時代帶給人的變化讓我感慨。」

 數年前曾來過長治市的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王劍冰告訴記者,相比過去,長治市變化很大。 談及此行,王劍冰認為,八泉峽給自己的感覺十分震撼,太行山上有很多故事值得挖掘和探索。 「這裏的山壁立千仞,這裏的水溫柔清澈,簡直是一種哲學,一首詩篇。」

 被壯美的太行山水 「洗禮」過的王劍冰當即決定要用散文的方式、以 「山水之美」為主題進行寫作,讓更多讀者感受到這個地方的美妙。

 為了再次感知太行山水之美,採風團一行走進位於平順縣的通天峽景區。該景區山勢雄渾、峽谷幽深、植被繁茂、溪流蕩波,外顯太行風骨,內蘊沃土柔腸,素有 「北方小九寨」之稱。通天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平均氣溫9.5℃,是極佳的避暑養生聖地。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會長、《民族文學》原副主編趙晏彪認為,作家的初心應是 「讀書、寫 作、走路」,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刺激一個作家最好的辦法,只埋頭寫作會讓靈感枯竭。「現在的我離開城市那座鋼鐵森林,回歸大自然,視覺開闊,心情舒暢,思維就變得活躍,寫作時將體驗生活的場景融入文字,作品才會鮮活有思想,才能打動人。」

 考察美麗鄉村 領略風土人情

 長治被譽為 「夏季的無扇之城」。連日來,採風團一行深入長治三里灣村、王家莊、白楊坡、岳家寨等多個鄉村參觀考察,在感知當地風土人情的同時,對此深有體會。

 平順縣三里灣村原名川底村,1952 年,著名作家趙樹理在這裏長期體驗生活,寫下了中國第一部反映農業生產合作進程的長篇小說《三里灣》,由 此,川底更名為三里灣村。1954 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在川底村完成小說《三里灣》改編電影《花好月圓》的拍攝。

 參觀趙樹理曾經生活與創作時的農家小院,讓趙晏彪感觸頗多。 「趙樹理在三里灣村生活兩年,通過深入了解村民生活並共同勞作尋找素材,由此創作了《三里灣》。」趙晏彪說,趙樹理的故事給作家們再一次敲響警鐘,提醒作家們要深入生活、扎根群眾,不斷地體驗生活,在生活中提煉出好的故事,才能讓作品擁有生命力。

 海拔1350米、距平順縣城80公里的岳家寨四周群山環峙,巍峨壯觀,整個村莊處於山體斷層平台之上,東臨懸崖絕壁,有 「太行空中村」和 「世外桃源」之稱。這裏歷代村民就地取材,用石板蓋房、鋪路,將石頭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民風、民俗。

 八一電影製片廠原廠長、曾獲茅盾文學獎的柳建偉告訴記者,岳家寨的故事是中華民族綿延不息的一種生存能力的見證,凝結着人民群眾愚公移山的精神,而村民們的偉大創造也凝聚着我們黨和政府在精準扶貧戰略中,給予的岳家寨 「一個都不能少」的關懷和關愛。

 行走在 「中國魔術第一村」李峪村,得知 「全村900口人中,400多位村民都會表演魔術,200多人可以登台演出」,《映像》雜誌執行主編、《重回1937》作者蔣殊說: 「李峪村致富模式非常好,村幹部在自己掌握魔術技能後,讓這麽多村民都學會這項技能,作為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在全國也是獨一份的。」

 追尋紅色足跡 傳承紅色基因

 抗戰時期,八路軍總部就長期駐扎在長治境內,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裏建立了太行、太岳抗日根據地,部署和指揮了百團大戰、黃崖洞保衛戰、沁源圍困戰等著名戰役。採風團一行追尋紅色足跡,感受紅色力量。

 華北敵後最大的兵工基地黃崖洞兵工廠位於黎城縣城北45公里上赤裕村西北的深山之中,這裏群山連綿,海拔多在1500米至2000米,地形地貌複雜險要。

 如今,黃崖洞風景區內,兵工廠車間、供銷社、廠衛部、彈葯庫、保衛戰碉堡、掩體、戰壕、將軍屋、戰士營房、烈士陵園等遺蹟遍布,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國家級紅色抗戰遺址,被譽為 「沒有圍牆的抗戰博物館」。

 位於武鄉縣蟠龍鎮磚壁村的八路軍總部磚壁舊址,抗日戰爭時期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朱德、彭德懷和左權等八路軍領導人曾在這裏生活戰鬥過。

 一直想探訪八路軍總部磚壁舊址的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終於如願以償。 「此次採風行讓我進一步認識到太行山的文化,在我看來,太行山現在最主要的文化就是以八路軍總部舊址所在地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葉辛說,長治市的紅色文化非常有歷史意義,要進一步向全國人民宣傳。

 天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潛伏》《深謀》作者龍一對追尋紅色足跡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龍一認為,八路軍總部舊址、黃崖洞兵工廠等就是在展示戰爭時期,八路軍的抗戰方法、抗戰精神,以及在困難時期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的那種創造性精神,支撐人們堅持下來,最終贏得抗戰勝利。 「所以說新中國是一步一步走來的,而每一步都是有意義的。」

 在感受紅色力量之餘,龍一有着自己的反思: 「我們現在過上了好日子,就不能忽略、忘記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等優良傳統,要把財富和智慧用到有用的地方,而不是把它浪費掉,不要形成一種奢靡之風,這是我們重找紅色記憶,重新學習黨史的重要目標之一。」

 穿越上黨古蹟 感受厚重歷史

 有「古文化和古建築博物館」之稱的長治市,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3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6個,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築 189 座,佔全國總數的 40%以上。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引起了採風團的極大興趣。

 長治市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地方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 6 萬餘件,數量在全省位居第二。館藏文物內涵廣博,200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博物館之一,2009年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採風團一行在參觀長治市博物館期間,均被豐富的館藏文物以及精美的琉璃製品震撼。《當代》雜誌編輯、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石一楓感慨稱: 「從沒想過一個市裏面的博物館能有這麽多東西,有的地方省級博物館都看不到這麽多東西,這裏國家一級文物特別多,由此可見,長治是一個有歷史底蘊的地方。」

 位於市區的觀音堂則是另一處讓作家們驚嘆的地方。始建於明朝的觀音堂,正殿三間內牆壁及屋頂樑架門窗頂部密布描金彩塑、懸塑約 500 尊。佛祖、菩薩、神仙、聖賢塑像濟濟一堂,人物刻畫入微,雕塑藝術高超精湛。2001 年 6 月,觀音堂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參觀完觀音堂的石一楓直言「過目不忘」。他告訴記者:「沒想到有這麽多塑像,每一尊都極其精緻,既古樸又典雅厚重,可以看出山西是一個文化交融的地方。」始建於北齊的平順縣石城鎮源頭村的龍門寺,原名法華寺,從五代至清各代均予擴建或修葺,是全國唯一一處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六朝建築於一身的古建築群,堪稱一絕。

 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祥夫認為: 「龍門寺是走遍全國不會再有的建築,這是國寶,希望更好地保護起來。」 據悉,此次採風行結束後,王祥夫會以 「龍門寺小記」 為標題寫一篇文章。

 對龍門寺印象深刻的葉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說: 「龍門寺院內的白皮松很稀有,是我從未見過的一種白皮松,這次是第一次,景區講解員在介紹人文文化的同時,可以把白皮松這種有特點的東西突出出來。」

 據悉,「著名作家看山西」 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作為一個有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遊品牌活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讓著名作家用文學的方式全方位展現山西的發展成就,為建設新時代文化強省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文學支持」 已在當地形成共識。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謝燁挺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