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港澳办:中央已明确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香港商报

国务院港澳办:中央已明确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

2019-01-17
来源:中央电视台

   1月11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张晓明就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建设、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港澳在国家改革开放新阶段中的优势和作用等话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者专访。以下是央视播出的相关视频及此次专访的答问全文。

  记者:在过去的一年,粤港澳大湾区受到各方的关注,虽然具体的规划还没有出台,但是外界一直很关心大湾区的建设情况,也很关心大湾区中粤港澳三地定位的问题,他们各自的定位是什么?

  张晓明:我先讲讲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情况。从地域范围讲,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珠三角地区的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目前常住总人口约7000万,GDP总量超过10万亿人民币,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的实践创新。换一个角度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区域发展战略。

  过去的一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建设取得一些重大进展。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形成,有关的配套实施方案正在制定和完善;二是中央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同志为组长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广东省领导同志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去年8月已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形成了有关工作机制;三是已出台了一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包括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支持中科院在香港设立研究机构;四是一些具有标志性的跨境基础设施项目实现互联互通,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桥分别于9月和10月顺利开通;五是粤港澳三地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和深化,社会各界对大湾区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与日俱增。

  你刚才提的大湾区内粤港澳三地定位问题,实际上也包括不同城市定位的问题。这些定位首先要与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战略定位相对应、相衔接。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有五个: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在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城市群中,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可以叫做中心城市,它们要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引擎作用。同时,它们在功能定位上又各有分工、各有侧重。比如,香港主要是巩固和提升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澳门主要是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广州主要是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深圳主要是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努力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定位和协同发展的有关具体问题,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广东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都在进行深入研究,社会共识也在不断凝聚。

  记者:粤港澳三个地区有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同时三地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社会管理模式都有差异,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怎么处理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

  张晓明:你问的问题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与众不同的特点。众所周知,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湾区有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等。这几个湾区的规划和建设都是在同一种社会制度、同一种体制的框架内进行。与它们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流通三种货币,制度方面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具体地说,粤港澳三地在经济制度、法律体系、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等方面,在经济自由度、市场开放度、营商便利度及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也都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其他湾区所没有的制度和体制机制难题。

  谚语说:“硬币有两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这种制度性差异,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这种制度性的差异会影响到大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便捷流动,影响到三地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有效衔接,影响到跨境协同创新效率和市场深度融合。有些问题用传统思维难以破解。另一方面,从积极的角度看,这种制度性差异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有多样性,有差异性,就有互补性,把各自的特长、优势组合在一起,就能形成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在“一国两制”下,可以把港澳市场经济成熟、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法治公认度高、科研力量比较强等优势,与广东腹地广、市场大、制造业发达、科研实力雄厚和政府决策力、执行力强等优势结合起来。特别是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优势、领导体制的优势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大湾区规划和建设好,实现更全面、更协调、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关键是要通过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大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高效便捷流通,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以科技创新驱动带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在这方面,我们会注重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敢闯敢试,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湾区经济发展模式。

  记者:今年国家就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来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9月1日港澳居民可以在内地申请港澳居民居住证。有没有具体数据(说明)现在有多少人申领港澳居民居住证?后续还会不会出台更多的便利措施?

  张晓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便利港澳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的政策措施。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可以在内地申领港澳居民居住证就是其中一项。这项政策从去年9月1日实施以来,短短4个月时间里,已经有近10万香港居民、近2万澳门居民申领了港澳居民居住证。这就是说,已经有十多万港澳居民在公积金社保、教育医疗、证照申办、求职就业等方面可以享受与内地居民一样的权利、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一些港澳居民反映,有了这张居住证,生活、旅行都方便多了。将来凭港澳居民居住证可享有的权利和便利范围还会扩大,这个证件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也将不断增加。

  去年国务院已宣布取消对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的行政许可事项。下一步还将出台关于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失业登记、劳动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并在大湾区内逐步放宽港澳居民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一些限制性规定。就在几天前(1月7日),教育部、中央台办和我们国务院港澳办联合发出《关于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大陆)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在内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符合一定条件,按照自愿原则,可申请内地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前不久(2018年12月26日),我们还配合中国铁路总公司进一步优化港澳居民使用12306网站的注册核验流程,改善了港澳旅客网购火车票的体验。最近,广东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经过商议,准备在目前已有的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几个已有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基础上,在珠三角9个城市再建一批港澳青少年创新创业基地,重点为港澳青少年在大湾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可以肯定地说,中央有关部门为港澳同胞在内地发展制定的各项便利措施,将会陆续有来。

  记者:2018年是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在很多纪念改革开放的活动中看到香港和澳门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被频频提起。我们现在说改革开放再出发,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中,您怎么看香港和澳门的作用?

  张晓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这40年,港澳同胞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港澳所处的地位是独特的,港澳同胞所做出的贡献是重大的,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在六大方面:一是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二是市场经济的示范作用,三是体制改革的助推作用,四是双向开放的桥梁作用,五是先行先试的试点作用,六是城市管理的借鉴作用。

  我们国家的发展已迈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在这个新时代、新阶段,港澳仍然有其特殊的地位,仍然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仍然可以大有作为。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一是更加积极主动助力国家全面开放,二是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三是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治理实践,四是更加积极主动促进国际人文交流。这四个“更加积极主动”,就是港澳在未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开放大格局中可以发挥所长、大显身手的地方。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为港澳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港澳可以把自身所长与国家所需更好地对接,培育新产业,增创新优势,同时也更好地助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开放。

  比如,在金融方面,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未来可以继续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内地金融开放与改革需要继续借鉴香港经验、与香港合作,“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就是很好的先例,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互联互通,推动内地资本市场与香港接轨、协同发展。

  再比如,大湾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就必须实行产学研结合。香港有4所世界排名进入前100名的大学,具有较高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广东制造业基础雄厚,被誉为“世界工厂”,可以将香港高校里的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比较好的格局就是,香港侧重搞研发和金融等服务,广东侧重搞成果转化和产品开发,从而共同形成“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品开发”一条龙的区域科技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目前粤港双方正在港深边境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推进“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前景令人期待。香港在吸引国际科研机构和人才方面也有一些内地城市比不上的优势。

  澳门可以继续发挥与葡语国家联系比较密切的优势,拉动更多葡语国家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在中国与葡语国家间的商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平台作用。

  用一句话概括,可以这么说,40年的改革开放多亏有港澳参与,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仍然离不开港澳,并必将进一步成就港澳。

[责任编辑: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