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大灣區 | 大灣區攜手共建世界級機場群 香港航空樞紐地位提升-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闻 > 香港

融通大灣區 | 大灣區攜手共建世界級機場群 香港航空樞紐地位提升

2022-10-08
来源:香港商報網

   去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央政府明確了香港「八大中心」定位,當中包括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支持香港國際機場建設三跑道系統及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藉此推動建構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建設,深化大灣區合作。隨着三跑道系統可望在2023年啟用,外界關注香港國際機場如何與珠三角機場群合作,帶動本港及大灣區的人流及物流。本報近日訪問了香港機場管理局管理層及專家學者,分析香港擁有的優勢以及要面對的挑戰。

1.jpg

 聯通「雙循環」獨具優勢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早前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憑藉中央政府給予香港航空發展的大力支持,特區政府推行多項措施促進香港國際機場和香港航空業的發展,以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在硬件方面,機管局正積極增加香港國際機場的運力和功能,希望發展成「機場城市」,而三跑道系統是「機場城市」願景中的重要基建設施。他認為「機場城市」有助把握港珠澳大橋帶來的機遇,吸引更多人使用香港國際機場,同時結合機場核心功能與相關產業,強化香港機場的國際航空樞紐功能,帶動香港的航空業以至旅遊、零售、會展及貿易等行業的發展,令香港更具備條件作為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橋樑。

 三跑將擴闊航空網絡

 香港機場管理局機場運行執行總監張李佳蕙指出,香港要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全球以至區內的航空網絡服務,把握大灣區帶來的機遇。她認為香港國際機場與大灣區的機場透過合作,可達致互惠共贏,促進人流、物流互通,協助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更有效地發揮各自優勢。同時,香港會與大灣區內的機場就空域進行協調,滿足快速增長的航空交通需求,為建設世界級大灣區機場群提供支持,促進內地航空業的長遠發展。

 張李佳蕙指出,香港若要進一步發揮國際航空樞紐作用,必須繼續提升與大灣區的交通聯繫。事實上,香港國際機場一直扮演連繫大灣區及世界各地的雙門戶角色,每年有1400萬內地旅客取道香港到世界各地,大灣區的國際貨物中有四分之三是經過香港機場轉運世界各地。機管局會繼續加強香港與大灣區城市的緊密聯繫,促進區內人流物流的便捷流通。

 為應付長遠航空交通需求,香港國際機場正擴建成為三跑道系統,機管局今年7月已開始編排航班熟習運作,三跑道系統其他工程正在進行,可望於2024年完成。張李佳蕙稱,三跑道系統可大幅提高機場的容量及運力,令機場有能力處理預期在2035年達1.2億人次旅客和1000萬公噸貨物的需求,應付長遠的航空交通需求。

 張李佳蕙指出,香港是亞洲城市之中,跨國企業設立地區總部的熱門選擇,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香港擁有廣闊的航空網絡和機場的高效運作效率。現時香港國際機場連接全球220個航點,三跑道系統投入服務後,將有條件進一步擴闊航空網絡。

 解決空域管理問題迫切

 立法會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表示,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潛力很高,而現時南中國幾個機場可處理約800萬噸空運貨物,預料日後會增至2000萬噸,因此無可避免要擴張。他希望機場群能做好分工,達致錯位發展,互利共贏。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則認為,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需要就一些具體問題加強協調,當中以空域管理問題最為迫切。他指出,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和澳門國際機場與香港機場的直線距離約30公里,由於三個機場在規劃期間並沒有協調,香港機場跑道東西向,深圳和澳門機場則是南北向,導致三地飛機起降時容易出現空域衝突。從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向南起飛將會進入香港的低空領域,因此從深圳往南飛,需要先往北起飛,爬升到一定高度後,掉頭往南飛,結果造成空域擠塞。

 提升清關效率 發揮貨運樞紐功能

 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全球航班運作,但同時衍生對電子商貿及醫療物資運送的殷切需求。據國際機場協會(ACI)早前公布,2021年香港國際機場的貨運量達500萬噸,重返全球最繁忙十大空運貨物機場榜首,高於排名第二的美國孟菲斯國際機場。業界人士及專家均認為,這有賴於本港擁有廣闊的航空貨運網絡,希望香港國際機場進一步提升清關效率,鞏固加強香港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貨運方面,機管局正籌備在東莞發展「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及在機場三跑道旁設立「空側海空聯運貨櫃碼頭」,內地出口貨物在東莞物流園完成安檢、打板及收貨後,通過海路運送至「空側海空聯運貨櫃碼頭」,再轉運到世界各地;進口內地的國際空運貨物,將由香港國際機場禁區經海路運到東莞。在新模式下,相比陸路運輸,處理貨物的時間及成本分別減少三分之一及一半,為香港機場及大灣區帶來額外貨量,讓香港發揮大灣區國際貨運樞紐的功能,為區內的貿易、物流等業界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珠三角高度依賴航空運輸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認為,「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及「空側海空聯運貨櫃碼頭」有助提升運輸效率。他指出,珠三角地區大量生產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高度依賴航空運輸,因此香港國際機場得益於珠三角電子工業崛起,成為全球第一的貨運機場。

 立法會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表示,近年電子商貿發展迅速,香港在當中扮演重要角色。他解釋,當外國貨物到港後,須分拆為細包裹,再分發到內地城市;內地二、三、四線城市的貨物,先會送到珠海機場進行清關、打包、分裝,再透過港珠澳大橋送抵香港,然後由飛機「散出去」。他認為在「向外散」、「向內散」的過程中,港珠澳大橋的駁合是非常好,做到錯位發展,互利共贏。

 業界促檢視人才短缺問題

 在新冠疫情下,全球航空業面對巨大挑戰,政府透過多輪的「防疫抗疫基金」向香港國際機場的航空支援服務營運商提供一筆過非實報實銷補貼。隨着全面復常越來越近,航空業界均認同本港須為航空交通復蘇作準備。業界人士亦促請機管局與政府盡早檢視人才短缺的問題,加快專才審批程序。

 香港機場管理局機場運行執行總監張李佳蕙表示,隨着入境旅遊及轉機/過境措施逐步放寬,香港國際機場的客運量持續增加,7月份客運量達40.1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近2.6倍,只是這一數據仍遠低於疫情前水平。機管局會繼續與政府部門及業務夥伴緊密合作,為航空交通復蘇作準備。同時,機管局正積極提升各項設施,包括美化客運大樓登機閘口、興建「天際走廊」連接一號客運大樓及T1衛星客運廊、提供全新的商務貴賓室等。

 簡化審批程序

 做到資格互認

   儘管客運量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本港仍須為航空交通復蘇作準備,當中以解決人才短缺問題最為迫切。立法會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直言,人才短缺是非常嚴峻的問題,希望政府在輸入專才的審批上,能將程序簡化,以應付中層人才的短缺。他說,香港國際機場在兩條跑道的情況下,需要七萬人操作,而當三跑道系統正式啟用後,預料需要再多七萬人。他指出,飛機維修面臨人手不足,國家民航總局、香港民航處、澳門民航局去年簽訂協議,做到資格互認,實現人力資源互調,他希望這項安排能伸延到不同工種。(記者 黃雪峰、林駿強) 

[责任编辑:罗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