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4

《上海青年》:一場八個半小時的放映

2016-11-14
来源:香港商报网

  

      坐上大卡車,帶著大紅花,

  遠方的青年人,塔裏木來安家。

  來吧,來吧!年輕的朋友,親愛的同志們,

  我們熱情地歡迎你,送給你一束沙棗花。

  不敬你香奶茶,不敬你哈密瓜,

  敬你一杯雪山的水,盛滿了知心話。

  來吧,來吧!年輕的朋友,親愛的同志們,

  我們熱情地歡迎你,送給你一束沙棗花。

  塔裏木安下家,紅旗卷黃沙,

  戰鬥的生活最幸福,革命青年志氣大。

  來吧,來吧!年輕的朋友,親愛的同志們,

  我們熱情地歡迎你,送給你一束沙棗花。

  這是在紀錄片《上海青年》中吟唱過的一首歌——《送你一束沙棗花》。這首歌曲創作於1964年。當年10萬上海支邊青年就是唱著這首歌進疆參加屯墾戍邊的兵團建設。

  2016年11月19日11時,這部由高子鵬、吳夢執導,趙川監制,片長達八個半小時的《上海青年》在深圳越眾曆史影像館·越眾劇場放映,兩位導演出席映後交流環節。

  《上海青年》

  片長:510 分鍾

  對白:普通話,上海方言

  字幕:中、英文

  主創人員:

  導演:高子鵬 吳夢

  攝影:高子鵬 吳夢

  錄音:高子鵬 錢哲豐

  剪輯:高子鵬

  制片人:趙川 高子鵬

  聯合制片人:王子劍 李姍姍

  策劃:從笑 白祺帆 晉美次旺

  監制:趙川

  與之相關的主題講座則邀請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潘鳴嘯11月20日下午兩時,以《上山下鄉運動的開始及結束以及上海知青在這一運動中的特殊性》為題,在越眾曆史影像館展開。

  講座結束後,圍繞“民間之可能—— 紀錄片《上海青年》的曆史影像寫作”的圓桌會議將由趙川主持,並邀請呂新雨、潘鳴嘯、高子鵬、吳夢、陳平、俞天任擔任嘉賓。他們將從各自的角度展開討論與分析。

  關於《上海青年》

  為了拍攝這部長達八個半小時的紀錄片,趙川、吳夢、高子鵬在上海發起成立的影像實踐小組——弗搭界,旨在探索影像在民間的可能性。自2009年開始,他們便於上海開始前期的拍攝,期間,還曾兩次遠赴新疆進行拍攝,整個拍攝的周期長達四年之久。此後,經過兩年的後期剪輯制作,影片終於2015年4月制作完成。

  本片所拍攝這群從1963年到1966年支邊新疆的十萬“上海青年”,由於特定的曆史條件和特殊的曆史背景,相較於其它知青群體,因其所經受的不一般的磨難,從而使得所謂時代的烙印在他們身上就顯得格外的深刻。尤其是在回城返滬後三十多年來持續不斷的上訪維權活動中,他們通過對自身身份的不斷地反省和認識,而慢慢體認著他們所代表的這一代人與這個國家之間的關系。

  作為與“新中國”同齡“共產黨培養最成功的一代”的“知青”這一代人,他們那被國家所決定的命運,和時代在他們身上的烙印,即使在幾十年之後,在他們的晚年生活中,依然是清晰可尋的。

  該片先後入選第11屆南京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紀錄片十佳單元(2014),入圍第12屆北京獨立影像展紀錄片競賽單元(2015),特別放映於第三屆長春青年電影節(2015)。

  導演闡述

  我們關注曆史,並不是為了曆史本身,而是看一段曆史是如何影響到一群人的生活。而這就決定了本片通過紀錄當下,切入曆史的方式。我們試圖通過拍攝此片來讓人們體會到,在這些代表共產黨所培養的最成功的一代人的知青群體幾十年來和政府持續不斷的維權抗爭行為中,他們與這個國家之間複雜而曖昧不清的關系。在這關系裏,所謂的曆史遺留問題只是表象,其真正的內核卻是情感的傷害,一種被國家所拋棄的情感創傷。就此來說,本片所試圖與觀眾分享的也許不是那段被遮蔽的曆史,而是透過那段曆史使觀看的人和被觀看的人建立一種情感的聯系。

  ——高子鵬

  關於講座

  主講人:潘鳴嘯

  講座時間:11月20日(周日)14:00-15:00

  講座主題:上山下鄉運動的開始及結束以及上海知青在這一運動中的特殊性

  上山下鄉運動從50年代開始,到1980年完全結束,經曆了不少變化。在每一個時期,領導人發動和堅持這個運動有不同的動機,而且動機是多元的。這個運動的比較突然的結束也有幾個原因。分析運動的發動和結束的原因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個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情況。因為當時的上海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同時也是最“左”的城市,所以在上山下鄉運動中,一直都比較特殊,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和研究。

  關於圓桌

  時間:11月20日15:15-18:00

  主題:民間之可能——紀錄片《上海青年》的曆史影像寫作

  主持:趙川

  嘉賓:呂新雨、潘鳴嘯、高子鵬、吳夢、陳平、俞天任

  趙川,《上海青年》監制。作家、藝術項目策劃人及劇場導演,生活在上海。是2005開始的中國重要民間劇社“草台班”的主創者之一及主持者,創作邊緣但社會性極強的當代劇場,致力於推動新的社會劇場和非牟利公共空間。獲得的文學獎項包括台灣的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2001)。在文學,藝術方面寫作和編撰的書籍超過十數種,受邀參加過許多國際文學、藝術和戲劇節及相關活動。

  呂新雨,文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紫江特聘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康奈爾比較人文研究中心(ECNU-Cornell Center forComparative Humanities)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

  潘鳴嘯(Michel Bonnin),法國巴黎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教授。2011年至2014年初,他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擔任中法研究中心主任。自2015年至今,在香港中文大學講授中國當代史。

  高子鵬,《上海青年》導演、攝影、剪輯。現居廣州,民間影像實踐者。曾拍攝過紀錄片《沉默之旅》(2004),《飯盒》(2008)。2011年完成首部劇情長片《空山軼》,影片曾入圍第16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潮流競賽單元,第八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十佳劇情片競賽和第41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中國單元。

  吳夢,《上海青年》導演、攝影。現工作生活在上海。藝術家,自由撰稿人,劇場工作者。從2002年起為台灣及中國的多本藝術雜志撰寫藝術評論及報道。這是首次參與紀錄片的拍攝。

  陳平,電影及戲劇制作人、策展人。畢業於法國高等影視視聽學院(ESRA)制片與發行碩士,他研究與策展的領域集中於獨立電影和獨立戲劇。他是中國獨立影像展策展人及選片人、當代劇場青年邀請周(南京)聯合創始人及藝術總監;他與諸多國際知名高等院校及藝術機構開展多個電影及戲劇的國際實踐與研究計劃。作為教師,他從2012年開始就職於南京藝術學院。

  俞天任,上海知青。旅日專欄作家,本職為機械工程師,業餘時間喜歡尋探昭和軍閥的覆滅曆史,著有《戰犯參謀》《浩瀚的大洋是賭場》《冰眼看日本》《天皇的頭上有五顆星》等曆史書籍。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