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關閉市場?開放市場?

2014-04-01
来源:香港商报

  近期所發生的國際大事不少。舉其大者,當數西方國家針對俄羅斯的制裁行動。

  然而,所謂的「制裁」,其實「雷聲大,雨點小」。西方國家站在烏克蘭基輔親歐陣線,反對俄羅斯介入親俄的克里米亞,并對克里姆林宮促使該半島脫烏入俄采取了系列措施,包括變相將俄羅斯逐出G8、凍結若干接近普京的政商人士的海外資產、以及收緊有關人等的簽證待遇;可是,顯而易見,以上「制裁」都屬姿態性質,難對俄羅斯及其政府構成什麼實際威脅。

  歐洲不欲關閉對俄市場

  畢竟,歐洲各國投鼠忌器,深恐損害與俄羅斯的經貿關系。首先,各國均擔心會影響天然氣供應,尤其在高漲的反核潮流下,俄羅斯愈顯不容有失。個別而言,對於德國這個老大,俄羅斯既是她主要的原材料入口地,也是她主要的工業制成品出口地,截斷俄羅斯很大程度相當於截斷本身的供應鏈;而對英國來說,俄羅斯就是倫敦金融城除中國及中東外的主要大客,斷無理由肥水流向別人田,例如讓俄富豪轉投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當然,美國制裁俄羅斯的空間較大,因為美俄之間去年貿易總額僅約400億美元,相當於美中之間的十分之一,也相當於歐俄之間的十分之一;不過,正正由於兩國貿易關系淺薄,單獨制裁的效果還是似有還無。

  所以,現階段來說,在幫助烏克蘭與開罪俄羅斯之間,西方各國還是寧願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既姿態式地捍衛一己道德高地,又實際地不欲關閉對俄貿易。事實上,觀乎金融市場的表現,經過短暫的回調以后,近日已經完全重拾升軌,基本將此地緣政治風險拋諸腦后了。

  台反服貿弃大陸市場

  台灣所發生的「反服貿」示威活動,情况則大不相同。

  任何貿易協議,都存在可爭議之處,惟爭拗點離不開保護主義,一方面希望自己開放最少,另方面爭取對方開放最多。近年世貿談判裹足不前,自2001年多哈以來一直膠着,直至2013年底巴里回合才獲些許突破,主因就是各國就開放市場方面談不攏,發達國既想保護敏感行業包括農業等等,新興國亦想保護行業免受跨國巨擘入侵壟斷。故此,貿易談判逐漸轉趨小規模化,希望少一個人少一張嘴,談判對象只涉兩國之間或者是特定區域之內。不過,饒是需要協調的持份者數量減少,貿易談判依然困難重重,就如美國牽頭的涉及泛太平洋的TPP和跨大西洋的TTIP兩大貿易協議,尽管對象都是美國盟友,但兩者還是只聞樓梯響,舉步維艱。

  兩岸之間的服務貿易協議,很大程度已經向台灣傾斜,大陸開放給台灣的領域,無疑較台灣開放給大陸的多,甚至有謂這是「不平等條約」,不過,為何台灣當地卻遇到不少的反對聲音?毋庸否認的是,因為事件已經高度政治化、并且高度情緒化,早早超越貿易談判的本質。事實上,倘真以事論事,姑勿論如何不對等,相關貿易協議豈無進一步優化改善的空間?何以竟然淪為「非撤不可」,甚至必須訴諸占領立法院以至行政院的手段?或許,現在再談協議內容,已經於事無補。可惜的是,難道有關方面應該開倒車,放弃爭取開放市場嗎?

  正當歐洲不願對俄關閉市場,台灣則主動要求大陸關閉原可開放的市場。究竟誰對誰錯?

  李哲

[责任编辑:黃錦霞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