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老北京清明需插柳

2014-04-02
来源:北京晨報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这首诗说的是老北京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插柳。

  在许多现代人眼中,清明是一个祭奠先人的节日,甚至觉得这是个令人不快的日子。其实,传统清明节多姿多彩,一方面是古人一年中祭奠先人的节日很多,习以为常,已不觉有异,另一方面,清明正值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令人愉快,此时走向郊野,还有助于身心健康。

  插柳可以插在门上,作为装饰,也可以插在屋檐下预测天气,所谓“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也可以插在郊外,有绿化效果,因为柳树生命力强,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插柳”之所以风行开来,一是传说中柳枝有辟邪作用,即所谓“鬼怖木”,春天到来,易引发各种疾病,古人认为这是邪气上身造成的,只有戴柳、插柳方可避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就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在古人眼中,柳树是生命力的象征,所以观音常持杨柳枝。二是柳树姿态优美,在古代是最好的绿化树种,农耕文明聚集地往往通过植柳美化居住环境,甚至到了有柳树即有人烟的地步。三是柳树音近“留”,在离别时常用来表达相思之情,比如“杨柳枝,晓风残月”,历代都有折柳相送的习俗。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所植的柳树与今天不同,枝条并不下垂,而是向上,枝条下垂的柳树种是从西方舶来的,明代才进入中原,明代海外贸易发达,大量瓷器出口,许多系定制生产,西方人将图样送到中国,匠人按图制作,正是通过这些设计图案,中国人才第一次知道垂柳。由于垂柳姿态更美观,渐次普及开来,从而完全改变了人们对柳树的印象。

  明清时,每到清明节,老北京不仅要在门上插柳,而且还要以柳枝代簪,男女皆戴,此外还有射柳的习俗。

  射柳是骑马射柳条,中者为优胜。源于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蹛林习俗,辽金时传入北京。据《辽史》记载,契丹族祈雨时,必须进行射柳活动。为增加难度,柳枝插在地上需去皮,可以锻炼眼力。以后历代沿袭,深入民间,虽此风来自游牧民族,但明朝也继承了这一风俗,但演武的味道已淡漠,增加了许多娱乐元素,柳枝也不再去皮了。

  清代初期老北京依然流行射柳,所谓:“帝京午节,极胜游览。或南顶城隍庙游回,或午后家宴毕,仍修射柳故事,于天坛长垣之下,骋骑走邂。”但到后来,弓箭是违禁之物,普通人不得拥有,因此多用弹子,其弓略小于普通弓,以泥丸为弹,多是习武之人参与,普通人已很少掺和。

  本文主要材料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责任编辑:徐明軒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