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6

“PX化”是当前社会的一大隐忧

2014-04-08
来源:腾讯网

  越来越“退步”的PX风波

  所谓“清华学子PX词条保卫战”,指的是百度百科上的“PX”词条,在最近的风波期间,被一些人从“低毒”改为了“剧毒”,而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学生,基于自身学到的知识和实践,反对“剧毒”这种错误的描述,因此反复更正、守护“低毒”这一说法。

  从事实描述来看,这个事件没什么争议,作为一个化合物,“PX”就是低毒,而不是剧毒。然而问题在于,自2007年厦门市民反对PX项目以来,历次围绕PX项目的风波中,“PX是低毒而非剧毒”这一基本判断每一次都受到了挑战,清华学子不是第一个站出来高呼PX就是低毒,可预见的未来这种“保卫战”还要发生很多次。这表明,中国这些由PX项目引发的风波,仍然停留在很浅层次的争论,7年来可谓毫无进步。

  确实可以称之为毫无进步——7年前的厦门PX风波,当时被认为取得了一个相对完满的结果:政府牵头的PX项目先是在体制内遭到部分院士、政协委员反对,然后民众积极参与投入到反对行列,面对压力政府选择了与反对者对话,出了一个新环评报告,经过讨论民意仍然反对,最后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决定顺从民意,停止在厦门海沧区兴建PX,将该项目迁往漳州古雷半岛兴建。《祝愿厦门PX事件成为里程碑》这期专题称赞这个过程“几近完美”,“开创了通过正常渠道解决问题的先例”。

  然而,实际上,隐患在当时就埋下了:项目迁往漳州,无非是因为漳州的民众阻力相对较小罢了,并非漳州人民就真的欢迎PX;所谓厦门政府顺从民意,也并非在科学上民众完全掌握了真理——真要追究起来,“PX属于剧毒”、“要在城市100公里外才能建”等谬误说法都是从厦门出来,甚至是从院士那里流传出来的,而这些谬误并未得到纠正。

  接下来其他几地发生的PX风波更是只能让人感受到“退步”。2011年发生在大连的风波,关于PX的种种谣言非常泛滥,有媒体描述PX项目是“众所周知的‘终极绝杀’,一旦被引爆,对600万大连人就是‘秒杀’”。政府最终妥协,宣布停产并决定搬迁项目(但实际上还没停产)。2012年的宁波镇海风波和2013年的昆明风波,同样是在“闹大”后政府就选择“维稳”式的退让,宁波政府表态“坚决不上PX项目”,昆明市长则称“大多数群众说不上,市人民政府就决定不上。”——表面上和谐了,但科学决策程序在哪里呢?

  这次的茂名风波,同样无法令人满意。按政府方面的说法,项目目前仅仅是“科普”阶段,环评等前期工作都没开始,可以说还没具备讨论项目是否应该建设的条件,然而事件却已经闹得满城风雨。

  不管这些风波哪一方更有理,从结果来看,并没有哪一次称得上“政府民众通过对话达成了共赢”,看不出“公民社会发育成熟”,只看到“科学决策的缺失”,只看到“民众一闹事,PX就建不成”。

  PX只是个缩影,很多问题上,民众、政府都在“PX化”

  各地的PX事件最让人感到荒诞的,是PX项目作为一种化工产品,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却在多地造成风波。这不禁让人想到,如果把PX项目改称为“对二甲苯项目”,是否还会有这么多人出来反对呢?这充分说明了在PX问题上民众的盲从性。

  千万别以为这种盲从只针对PX项目,“专家论证化工项目危害小,而民众死活不肯接受”——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陶光远把这种现象称之为“PX化”,他认为这种现象实际上已经相当普遍。陶光远举例称:“北京市政府计划在北京市昌平区的阿苏卫建垃圾焚烧厂,这已经是北京很市郊的地方了。但阿苏卫附近方圆十几公里的居民们却被’PX化’了,任凭市政府怎么解释危害不大,就是不信,使得这个垃圾焚烧厂始终动不了工。”

从技术上而言,并非所有的燃煤发电站都应该为治理雾霾而关闭

  从技术上而言,并非所有的燃煤发电站都应该为治理雾霾而关闭

  民众的“PX化”很多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而陶光远却还进一步指出,政府也“PX化”了。他举北京为例称:“譬如燃煤发电,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将燃煤发电烟气中的污染物排放降低到很低的水平。德国人口密集的鲁尔工业区加上附近地区,总面积比北京还小,却有发电总功率比北京还大的燃煤发电能力,另外每年还炼约2000多万吨钢,结果空气中PM2.5年平均浓度连北京的1/3都不到。柏林距总理府不到3公里的地方就有一个有100多年历史的燃煤热电联供站,总发电能力14万千瓦,供热能力24万千瓦,一直运行,没见总理发难。但北京市政府为了治霾,却计划关闭市内所有的燃煤热电联供站,甭管规模多么大,技术多么先进,任凭五大电力巨头们怎么解释污染不大,就是不信。”

  “PX化”有什么问题?这说明“集中力量办大事”已经越来越困难了,而相比之下,日本、韩国、新加坡却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成功建设PX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去追赶?

[责任编辑:朱劍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