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东西基本靠抢、参观基本靠挤、说话基本靠吼、如厕基本靠憋”——请问这是哪里?
答案是长假出游。只要看看过去几天那种“高速路上万米车队不见尾、西湖断桥只见人头不见桥”的景观,就明白此言不虚,“中国式出游”在彰显国人生活水平提升、旅游需求高涨的同时,也暴露出游人突然暴增与公共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非常激烈。更进一步而言,就是由于一些基础性公共服务信息的缺失,导致亿万国人在出游时充满盲目性。比如很多游客只知晓某名胜古迹声名远扬,却对假日道路通行状况、景区拥堵状况、酒店入住率、餐饮接待能力等具体信息无从知晓,于是盲目扎堆就成为必然。假如能够方便快捷地获知所有与出行有关的公共服务信息,人们才有可能根据情况调整出行计划,使得需求与服务之间的矛盾最小化。
春节、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十一这些著名的大小长假,已经成为国人一年里最重要的出游节点,尽管各方对于游人暴增早有预案,可是却是各自为政、单兵作战,没有从战略高度、宏观层面形成“大数据化”的公共服务,这样一来,再完备的个体预案在滚滚而来的人潮面前也是捉襟见肘。
大旅游时代的来临,需要的不是零敲碎打、各扫门前雪式的公共服务,而是要把交通、景区、酒店、餐饮、天气等等各方关联信息整合分析、共享,让游人能够方便快捷、及时地获取出游信息,以便为自己的旅游作出最理性的安排。这种“大数据化”的公共服务,需要政府部门牵头,联合诸多相关机构实现信息共享、分析和发布,而面对每逢长假便“堵堵堵、挤挤挤、抢抢抢”的旅游现状,亟须对现有公共服务进行升级,这无疑将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民生创新工程。
假如将来大数据公共服务成熟了,长假旅游可能就是这样的:打开信息平台,哦,西康高速拥堵厉害,西宝高速更堵,西汉高速不堵,适合去汉中;再看看汉中信息,哦,市区酒店满员,南郑县酒店尚有空余,就住那里吧;再看看景区情况,南湖人满为患,武侯祠、黎坪森林游人扎堆,石门栈道游人不多,那就去古栈道吧……每个游客都如此理性选择,“动物园99%都是人”的各类出游窘态就能大大降低,国人旅游的舒适指数才能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