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天价实习生”透支银行信用

2014-04-30
来源:长江商报

  到银行实习有时也成为只有“VIP们”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近日多家银行公开表示对私人银行客户或其他高达标端客户子女提供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的机会。“我们银行提供暑期实习机会的前提是实习生父母……定期存款达到50万元以上”,某总部位于北京市的股份制银行工作人员介绍,50万存款条件仅适用于海外留学需要的暑期实习,如果是以找工作为目标的实习,存款规模至少得上千万元。(4月29日《证券日报》)

  据其介绍,北美或者欧洲的高校很重视申请者的金融机构实习经历,“天价实习生”可以获得银行开具的正规实习证明,为留学成功录取加分。看来,银行实习机会成为“香饽饽”,一纸证明犹如“洛阳纸贵”,绝非实习生能到银行学到什么本领,掌握多少金融知识,更不是银行自身“高大上”,具有了吸引万千学子心向往之的品牌魅力,主要还在于实习证明有了银行信用背书,附带具有海外留学加分、求职便利等超额边际价值。

  说白了,银行实习机会能够卖出天价,受到有钱人的热烈追捧,与银行自身没有多大关系,关键还是欧美高校源于对商业银行的普遍信任,充分认可银行对各类人才的判断能力、鉴别水平和培养水平,认为银行招录的实习生均可“免检”录取。恐怕令欧美高校意想不到的是,这份原始而天然的信赖竟然被中国商业银行做成了一本万利的独家生意,成了赢取客户、售卖产品的经营秘籍。

  西谚云:诚信是无价之宝。当银行开始售卖自身信用,实习机会成为“一手存款,一手盖章开证明”的交易后,银行实习生的自身素质、品格道德、学业成绩等就不在考虑之列,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在所难免。长此以往,等到欧美知名高校发现以后,遭殃的恐怕不只是弄虚作假、靠“拼爹”拿到一纸证明的留学生,中国银行业的整体信誉也会遭受重创。这对以信用为本的银行业来说不啻是一场灾难。此前,由于中国大学教授的推荐信普遍存在虚夸学生素质、给钱就写、有关系就写等造假现象,欧美高校已对国内教授的认可度大大降低,在录取学生时一般不将国内教授的推荐信作为参考依据。

  从世界范围看,没有任何一家银行靠叫卖实习名额,给“富二代”背书开证明而迅速发展。更重要的是,有钱人也不是傻瓜,就凭一纸实习证明,就定然放心把巨额资金存在某家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所以说,售卖天价实习生的把戏,还是早点歇了吧;认真创新理财产品结构,提供服务质量,才是银行吸引客户的经营正道。(作者:陈健)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