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是“中产阶层聚居区”还是高房价区?

2014-05-05
来源:

  据报道,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有教授研究发现,2000- 2010年间,广州中产阶层聚居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农林街、梅花村街、建设街、华乐街、黄花岗街等36个街道。据悉,2010年广州市中产阶层收入界限应是人均年收入达17万元以上。

  都说中产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器,“橄榄型”社会是值得追求的目标,但对于什么是中产却一直没有明确的标准。以收入来定义中产倒是个简单却始终不得要领的方式,有研究把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万的人群定义为中产,也有把有车有房有可支配收入的定位为中产,其间的混乱,可见一斑。

  无论如何,那些牺牲两代乃至三代、肩挑二十年房贷,在中心城区勉强购得一房一车的人不会认为自己是中产,那些可能被一次重病就打回原形的所谓高收入者也未必同意被归为中产阶层。

  如果将中产的内涵从简单的经济收入扩展到职业声望和个人认同,那在概念游戏面前勉强撑得起台面的中产数字只会再度大打折扣。而职业声望和社会认同,恰恰是比经济收入更重要的中产因素。一群人,徒有经济收入的相似性,在价值观和社会认同上存在极大的分歧,那对于稳定社会、建构社会空间也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更关键的是,经济收入的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一种想象。且不说居住于中产阶层聚居区的有多少只是漂泊的租客,房产又分布于哪些人群手中,仅仅依靠17万元的年收入,又有谁能在所谓的中产阶层聚居区购得了一房片瓦,更不用说“较强的住房选择能力”?即便是那些在几年前搭了房价上涨顺风车的人,面对教育医疗重负,有多少能够笑颜常开?因此,这些地方与其说是中产阶层聚居区,不如说是高房价区。

  在广州这样一个民间力量自发生长的地方谈聚居,本身就是一项无法完成的工作。除了几处勉强可识别的富人区之外,广州并不存在一个板块条割、泾渭分明的中产阶层聚居区。老城住宅与新式小区交错,金融中心与城中村毗邻,低矮的握手楼隐藏在摩天大楼背后,月入两千勉强果腹的人可与月入数万的高收入群体同时同地出没……这种略显混杂的城市格局虽然未必符合某些人关于一线城市的想象,却成功激活了城市的生命力。

  中产与否,对于政绩统计的意义明显高过个体虚荣感;中产阶层聚居区与否,对于商业的意义明显高过日常生活。把中产变成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高标准,与降低标准试图将更多的人塞进来,对于公众认知和政府决策同样没有太大意义。即便很多人有了所谓中产的经济收入,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也没有可保中产地位不辍的社会环境,那这样的中产也只会像玻璃般易碎。

  作者:祁木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