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中國沒有通脹為何要緊縮銀根

2014-05-06
来源:香港商報

  原標題:中國經濟何去何從看政策

  香港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中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為7.4%,低於去年全年的季度增長。主要是工業增長放緩,出口下降。而投資與消費增長也稍有回落,沒法補上工業和出口的缺口。

  政府因此作出政策微調,增加中西部的鐵路投資等,但似乎決心不足。例如剛剛發表的李克強的文章,還是強調改革,反對短期刺激政策。內地銀根還偏向於收緊。而所謂深化改革,除了傳統的放寬金融准入、外資准入,擴大沿邊和內陸開放外,別無新意,也很難會產生多大的經濟效果來。換言之,以李克強的政策取捨而言,他似乎是堅持收緊政策,反對經濟刺激。這與溫家寶早兩年的反通脹收緊銀根,從而壓迫經濟降溫的政策取向相同。或許溫李在這方面的決策考慮和倚賴的政策建議來源相同。

  沒有通脹 為何緊縮銀根?

  問題是國內外的經濟形勢已有變化,套用來自美國經濟教條的宏觀政策可能與形勢變化脫節,甚至產生矛盾。

  國際上,美國、日本都沒有調整經濟,還是靠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支撐經濟增長,可卻似已呈後繼乏力之勢。日本已走上美國之路,靠財政赤字和外貿逆差來維持經濟,並以貨幣擴張來抬高金融收益。但人民收入不增而降,內需不足,貨幣擴張只會進一步膨脹。美國同樣,只是外來資金流入較多,還可維持低利率和高美元。可是內需同樣乏力,退市之說只是姿勢,難會落實。於是,歐盟進行調整,美國只是股市旺盛,三大市場的需求都依然疲弱。新興國家受累,出口不足,缺少外來實業投資,且受金融投機資本的衝擊,便難期望它們可以有較快的經濟增長來支撐國際經濟。最近還加上烏克蘭事件上對俄的制裁,抑制着俄羅斯、東歐和中亞的經濟發展,全球的經濟還只有中國才有實質和顯著的增長。而在這樣的勢態下,無論全球或中國都不可能有通脹問題。

  沒有通脹,那為什麼要緊縮銀根?

  國外需求不足,中國經濟更需加強內需來維持經濟的動力。而外需不足,和外來資金過於集中於投機性領域,中國的開放金融和市場便可能是引狼入室,不單無補實質經濟,反而會帶來破壞性的衝擊。特別是在熱錢流入之時,進一步開放是自招禍端。靠貶值來打擊熱錢,後果和衍生的問題太大,可能得不償失。倒不如簡簡單單地堅守金融管制,在國際金融不穩之時,暫停開放,或加強監管,慎重地推行管理下的微調開放。(與此同時,當然需要加強對香港、深圳、澳門構成的龐大地下金融市場的干預和抑制,阻止熱錢自由進出。)

  促進內需擴大

  中國內需實際上頗大,關鍵是政府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投資政策是否促進內需擴大,抑或為了虛假的反通脹而打擊內需。

  西部的鐵路投資屬戰略性投資,只應加強。全國性特別是在縣一級的基層,醫療設備的投資也屬迫切急需。此外,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污染清理、水土修復等,雖然對公共財政有壓力,可是中央政府不缺錢,而這些項目的社會效益和長期的經濟效益都十分巨大。而即時投資擴大,帶來的經濟乘數作用和就業機會也絕對不小。

  而為了社會穩定和抑壓房地產泡沫,原來十二五規劃的廉租屋已大大落後於指標,應追加趕上。並且可仿效外國,發展社會性(公益性)的住房計劃,改善城市新移民的生活。這樣的社會公益性房屋建設且可抵消房地產泡沫後對建築業、建材等的消極影響,維持產業需求和增長動力。

  中國政府要控制的是無序的商品房泡沫,過量的超級公路建設,和奢華的政府辦公樓、宿舍的擴建,也包括惡性競爭的城市新區擴建。要增加的同時還有最低工資水平,公務員在反貪腐之後的薪酬。

  今年以後的時間,中國經濟增長能否回復到7.4%以上,關鍵便是中央政府的政策,是實事求是地推動經濟增長與發展,抑或執行美國宣傳的經濟教條?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