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郑玮娜 王晖余
向62万城乡居民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发放2.2亿元物价补贴,人均360元。三亚直接给民众发红包的“大手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网民认为,三亚此举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有人则质疑这笔钱是否用在了“刀刃上”。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发放红包究竟起到了为老百姓“雪中送炭”的作用,还是陷入了“撒胡椒面”的尴尬?
发“红包”应对物价高收入增加慢
三亚市财政局副局长李武军介绍,三亚日前启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为三亚全市符合条件的62万城乡居民发放2014年上半年物价补贴,每人一次性补贴360元,共需发放补贴资金共22320万元。
李武军说,这次补贴对象为具有三亚本地户籍的城乡居民,以及2013年11月-2014年4月间连续6个月以上(含6个月)参加三亚市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非本地户籍的在职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
据了解,此次发放物价补贴主要针对三亚市近几个月来综合食品价格指数处于较高水平、第一季度居民收入增加缓慢等客观实际。
这个政策出台立即引发社会和网民广泛关注。很多网民为三亚直接发放“红包”的举措“点赞”。“虽然钱不多,但有总比没有好,这是政府改善民生的举措,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网民“南海风云”说。
也有网民对这种方式表示不太理解。网民“健康亲情理想”说:“这点钱富人不在乎,穷人不够用,属于敲俩鸡蛋扔大海里,人人尝尝鲜。”
“360元对于有些人也许就吃一顿饭,但对有些人却能吃一个月的饭。为什么要人均,而不是集中给那些更需要的人?”有网民说。
“普惠制”发补贴已实行了五年
实际上,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向居民发放“红包”的政策并不鲜见,比如南京、宁波等城市相继向居民发放补贴,但这些补贴大多是临时应对物价上涨,并且只针对低收入群体。与之相比,三亚市的物价补贴政策具有“普惠制”和“常态化”特点。
三亚市财政局总会计师刘锡安说,三亚市向城乡居民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发放物价补贴已经实行五年。
据刘锡安介绍,作为旅游城市,近年来三亚市物价持续上涨,2010年,三亚市CPI指数持续超过4%,居民对物价上涨反映比较强烈。因此,三亚市从该年下半年开始对城乡居民实行6个月的食品价格上涨财政补贴,当时每人每月补贴30元,发放总资金9200万元。
李武军说,当时全国其他地区发放物价补贴主要针对低收入群体、优抚对象等特定群体,三亚“全民发放”的方式比较少见。
除了本地城乡居民,只要在三亚持续参加6个月以上医保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可以申请。“我们的出发点是,只要在三亚工作的人,为三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都可以享受到补贴政策。”李武军说。
刘锡安介绍,三亚物价补贴政策已经纳入《三亚市2012—2016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资金纳入每年度的财政预算。
目前三亚市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资金将近5亿元,庞大的资金从何而来?刘锡安说,补贴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和价格调节基金。近几年三亚市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约20%,为补贴资金提供了保障。
三亚市申请物价补贴的人数从第一次申请的51万人上升到此次的62万人;补贴资金由每人每月30元上升到60元。今年春节,三亚市还为每位居民追加发放了200元补贴,应对台风影响造成的菜价上涨。
专家:公共财政主要应该救济穷人
网民和有关专家认为,三亚市向居民发放补贴确实体现了政府改善民生、执政为民的理念,对低收入和弱势群体也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但公共财政“撒胡椒面”的方式也有待完善。
“公共财政应该通过财政运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特别是穷人等弱势群体的福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公共财政核心是通过二次分配救济穷人,改善一般老百姓的生存状况。
竹立家认为,政府向居民普惠性发放物质补贴,一些收入高的群体可能没有把这个补贴当回事。
李武军坦言,“撒胡椒面”的质疑声确实存在。但三亚针对所有居民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的补贴,也体现了一种公平,体现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乡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对三亚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
“而且三亚的物价补贴并不影响已有针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其他优惠补贴政策。”李武军说。目前三亚市一年物价补贴资金支出将近5亿元,占到民生支出的近10%。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部分网民建议,政府在对老百姓进行补贴的同时,还要创造就业机会,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才是长远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