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地方版”课题进行中
长三角产业外移待解
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有龙头地位的长三角城市群如何能够沿着黄金水道发挥辐射作用,是这一国家战略所涉省市共同思考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上海方面已经从去年年底启动了关于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将由上海牵头,联合长江经济带所涉九省二市的学术机构,希望能够对长江经济带这一宏观战略的实施提出地方版的方案。
此前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牵头已经开始对“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带”进行调研。
深入参与“地方版”课题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长江经济带这个宏观战略中,长三角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等沿江区域目前可以进行的合作主要包括能源网络、航运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长三角产业外移外迁将是存在于东、中、西部三地区域发展的共同需求。
而多位受访者认为,外迁外移将沿怎样的路径,怎样的产业能够外迁,将是目前长江经济带能否起到实际效果的关键。
产业合作的潜在需求
“相对跨国公司,长三角的本土企业沿长江进行对外投资的速度要慢得多。”曾刚说。
根据曾刚对上海浦东新区集成电路企业跨界技术与商务联系情况的调查为例,浦东的集成电路企业多与境外企业有十分密切的产业链合作,特别是原材料供应、生产设备订单提供和订单来源方面。而与长三角地区企业的合作主要是在部分原材料供应以及制造、封装等生产过程,而与其他区域的合作则占比更小。
这其中,没有统一的规划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不完善成为影响受访企业进行跨界合作前三大障碍。
“从产业门类上来讲,集成电路是相对比较容易向外转移的产业,但受到早期对‘政府阻碍投资外流’的影响,长三角产业外移仍很难沿江深入内陆。”曾刚分析说。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认为,目前长三角地区尽管成本提高,但是已经具有的规模经济效应、人力资源优势和成熟的产业链也是长三角企业不愿离开的重要原因。
但曾刚表示,目前长三角对产业外迁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在目前外需疲软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希望深入内陆开发内需市场,“承接地政府此时能做的是密切了解企业需求和本地的产业基础,进行企业的吸纳”。
陆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运输能力强,在对长三角外移产业的承接中,安徽沿江的经济带是最有竞争力的,并且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梯度转移,“再往里面去,运输成本并不低,企业能否进去还要打个问号。”
曾刚认为,尽管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目标已经十分清晰,如何在产业转移中进行环境的保护也是黄金水道价值能否得到体现的关键之一。同时,伴随产业转移而来的就业机会变化和财富的再分配问题,也是完成经济目标的同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上海机会
除了产业外移以外,目前各地经济发展重要平台——产业园区之间的合作也是长江经济带可能进行主要形式。
根据统计,长江经济带所涉省市中东部的国家级经开区数量占65%,远高于中西部。而根据此前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对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排名,进入百强榜的长三角省份产业园区总得分和平均得分也都占据优势。
曾刚认为,可以在这一经济带中探索实施园区互动联盟,“从东部向西部引入品牌、管理,从西部向东部输入技术人才和资源”。
目前国内产园区并不乏合作先例,上海的产业园区以“飞地”的形式参与长三角其他省份的园区开发,江苏省内也有苏南苏北进行园区共建的模式。
“目前更为广泛的区域之间产业园区深度合作的障碍在于无法解决收益如何分配、产值如何计算,甚至名字怎么叫的问题。”一位产业园区研究者称,“背后都是地方利益。”
“上海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机会在于生产性服务业。”陆铭说,“目前上海‘四个中心’的基础实际上还是制造业,而随着长江经济带在内陆产业布局的推进,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服务于这个‘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
目前,上海自身也面临转型,需要通过经济腹地的延伸加快其产业的升级。与此同时,内陆的企业也希望能够借助上海目前的平台与国外进行互动对接。“上海的张江园区中就有许多高科技企业来自四川等中西部省份,他们希望借助上海这个平台进行基础的产业化培育,同时吸引海外的投资,而生产则放在原籍。”曾刚说。
而这对上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陆铭指出,上海在都市圈建设、法律制度完善和行业开放等层面仍存在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