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83

深圳企业境外投资占广东全省近半

2014-05-08
来源:南方日报

  中资企业境外投资从核准变为备案,深企“走出去”将加快步伐,民企和高科技企业将成主力。

  有意于境外投资的内地企业,近日迎来重大利好!记者从国家发改委网站获悉,此前备受关注的《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今起正式实施。比照此前规定,新办法大大放宽了一般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标准,一律以备案制替代核准制,改革力度之大超出业内预期。

  而深圳一直是国内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境外投资已经成为深企新的增长点。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底,深圳累计设立境外企业(机构)2537家,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全省的47.7%。目前,深企投资项目遍及五大洲,不少已具备跨国公司雏形,而新办法的实施无疑是对企业“出海”的进一步松绑。

  和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深圳对外投资企业是由民营企业担当主力,从企业类型上看,则是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而“松绑政策一定会极大地激发企业热情,尤其对于境外投资诉求很高的深圳企业更是如此”,专家表示。

  深企境外投资率先“松绑” 但审批“关卡”仍多

  近年来,随着中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对外投资都呈加速态势,多行业的海外并购频频刷新行业纪录。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境外投资规模突破1000亿美元,截至当年底,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6300亿美元,已经成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发展单纯依靠国内市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广东省高科技产业商会秘书长王理宗分析称,过去国内经济比较依赖出口,但由于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尤其是品牌价值并不高,使得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不少企业都希望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更深层次地参与。

  但据记者了解,企业“走出去”这一看似正常的市场行为,却长期受制于政府的严格管控。一方面,企业境外投资只能在有限的领域进行;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投资行为都需要通过严格的“核准”,且核准权主要在国家和省级层面,这些政策障碍无疑给企业到境外发展增加了难度。

  一位民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此前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凡超过1亿美元的境外投资项目,都被列为“重大投资项目”,这些项目往往都需要企业提供诸多的材料,且审批程序十分繁琐,“逐级审批可能需要耗费几个月时间,很多好的投资项目,可能会因时间过长而流产。”

  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境外投资的审批流程与其他城市稍有不同。2003年,深圳市被批准为国家扩大境外投资审批权限改革试点城市。此后,除劳务合作、境外加工贸易两种境外经营活动外,大部分境外经营活动不再上报商务部或省外经贸厅,改由深圳市自行审批,从而给深圳企业的境外投资带来更大方便。

  然而,审批流程的简化并没有给企业彻底地松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查振祥在2006年牵头完成了一项“深圳企业境外投资调查”,据他反映,“当时仍有不少企业反映审批‘关卡’太多,审核时间太长,以备案制取代核准制的想法由来已久。”

  再度放宽境外投资审核 10亿美元以下只需备案

  随着中资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对于政策松绑的诉求越来越高。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决定,废除2004年颁布实施的《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管理办法》,取而代之的是《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该办法于今年5月8日起正式实施。

  据了解,10年前颁布实施的《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管理办法》规定,中央管理企业实施的资源类、非资源类中方投资额3000万美元、100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报国家发改委备案;地方管理企业实施的资源类、非资源类中方投资额3000万美元、100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核准,且项目核准权不得下放。

  2011年,国家发改委放宽了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核准权限:资源类境外投资重大项目,核准起点从投资额3000万美元提高到3亿美元;非资源类境外投资重大项目,核准起点从1000万美元提高到1亿美元。

  2014年新办法最大的亮点在于:境外投资项目不再区分资源类和非资源类,除涉及敏感国家或地区、敏感行业的项目外,发改委核准权限将由“资源开发类中方投资3亿美元、非资源开发类中方投资1亿美元及以上”,再次统一提高到中方投资10亿美元及以上。中方投资10亿美元以下项目则一律实行备案即可。

  “在标准上,随着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额越来越大,大部分企业的境外投资额早已超过了原有的标准。在操作上,一个是事前审核,一个是事后备案,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进行一笔境外投资,即关乎企业自主性的问题,因此此项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一名业内人士分析称。

  另据记者了解,在发改委新政颁布的同时,商务部也在网站上发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的经济技术可行性由其自行负责”,除了涉及敏感地区和敏感行业的情况之外,其他企业境外投资全部实行3个工作日之内的备案制。

  深圳境外企业已超2500家 新政或再掀“出海”热潮

  “新办法的精髓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将境外投资的决策权进一步下放给企业。”查振祥就此判断,松绑政策一定会极大地激发企业热情,尤其对于境外投资诉求很高的深圳企业更是如此。

  目前深圳企业境外投资状况如何?根据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深圳企业已遍布世界五大洲、11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设立境外企业(机构)2537家,新增开境外研发企业31家;从投资金额上看,目前深圳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全省的47.7%。

  除了投资主体数量的增多,近年来,深圳企业境外投资的投资手段和模式也日趋多样化,境外投资行为日趋成熟。生产型、研发型、服务型、资源开发型等各种形式的境外投资不断涌现,海外拓展方式也越来越多。

  “早期对外投资主要是进出口贸易、运输、餐饮等少数领域,如今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出口市场服务、研究开发、综合物流等多个领域。投资形式,也从开办窗口、投资办厂,发展到目前的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及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查振祥介绍说。

  以海外并购为例,2013年,深圳市共核准境外直接投资并购企业24家,再投资并购企业12家,中方协议投资额为12078.77万美元。从新设及增资项目中看,中方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企业共52家,其中中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企业7家,投资总额和中方投资总额均为3.27亿美元。

  同时还有37家企业申报在海外设立51个再投资企业,包括大族激光在瑞士设立的大族欧洲股份公司、理邦精密仪器在美国设立的理邦医疗(美国)股份公司、华大基因通过香港再投资在美国收购CGI公司等,涉及境外中资企业再投资额2.5亿美元。2013年,深圳经核准企业开展境外研发业务的项目(含再投资)达到143个,研发业务分布在生物、医疗、电子、通信等领域。

  “和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深圳对外投资企业是由民营企业担当主力,从企业类型上看,则是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王理宗说。与此同时,深企境外投资的目的地,也从港澳及美欧等少数发达地区,扩展到以发达地区为主,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兼有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个投资目的地。

  境外投资需谨慎应对制度和文化差异

  近年来深圳企业“出海”步伐越来越快,境外投资企业的生存状况也备受关注。但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深圳企业对外扩张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真正“走出去”并“活得好”的企业数量并不多,距离成为“具有行业领军地位的跨国公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华为被认为是海外扩展最成功的深圳企业,旗下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已成为华为销售的主要来源。根据其创始人任正非的预计,在2018年左右,华为的销售收入可能会达到700亿—800亿美元,新增投资大量会投在英国和欧盟及其他国家。

  从数据上看,华为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其多年的海外打拼之路却并不顺利。业内专家分析称,“中国企业一旦走向国际市场,除了要应对当地同行的竞争以及贸易保护主义之外,还不得不解决与不同地区政治制度、文化差异的融合问题,尤其是后者,往往是企业境外投资成败的关键。”

  2009年,深圳中金岭南出资约2亿元人民币,成功收购澳大利亚PEM50.1%的股权,此举宣告中金岭南成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首家绝对控股发达国家资源的企业。不过有行业人士反映,该收购完成至今已满5年,中金岭南还处在资源整合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境外投资运营模式。

  “首先,境外的法律体系与我们不同,比如保障劳工权益,境外发达地区往往比我们力度要大,员工工资比较高,解雇程序也很复杂;再比如安全生产方面,境外的要求往往也比较多,这就加大了我们境外投资的成本,如何在高投资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盈利,是很多企业走出去后都面临的问题。”查振祥说。

  对此,专家提出建议,企业境外投资不可盲目,应加强投资风险监控,健全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风险评估和预防机制,还要建立一支会管理、懂技术、通外语,精通外国法律、财务制度的团队。在公司决策和运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风俗习惯,正确处理好与当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责任编辑:徐瑩]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