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0

应对国际竞争 国内种业整合提速

2014-05-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林远 魏小川

  种业兼并重组进程在过去三年里不断加速。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农业部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2011年至今,种业研发、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种业企业总量由3年前的87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5200多家,减幅达40%。为了增强中国种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前50家企业的集中度达到60%以上。

  多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种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方面。下一步应该鼓励企业把育种、繁殖和推广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出一批在种业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整合

  种业企业总量减幅达40%

  为发展民族种业,国务院在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3年出台3个文件,全面部署种业发展工作。《经济参考报》记者从20日的农业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按照文件部署,近3年我国种业兼并重组进程不断加快,种子研发、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种业企业总量由3年前的87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5200多家,减幅达40%;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106家,增幅近2倍;销售额过亿元企业119家,增幅30%;前50强种业企业销售额已占全国30%以上。

  另据中国种子协会的最新评定,2013年中国种业骨干企业有56家,包括隆平高科、登海种业、敦煌种业、荃银高科等上市公司。

  随着兼并重组进程加速,自育品种占有率不断提高。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推广使用农作物主要品种约5000个,自育品种已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几乎全部为我国自主选育品种,八成以上的玉米和蔬菜都是中国的品种。

  余欣荣介绍,过去种业的创新主体主要是科研单位,现在按照国办109号文件的要求,加快推动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的转变。目前,前10强种业企业年研发投入近6亿元,占其销售收入的6%以上。2013年企业自育品种已占到国审品种玉米、水稻品种的50%和47%;企业申请新品种权的数量超过科研教学单位。未来将进一步鼓励企业整合并购转企的科研机构及其资源。

  据中信证券预测,未来3到5年是种子行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到2020年,种子市场预计销售额将超过1000亿元。业内认为,面对这一发展良机,行业整合将提速。

  黑龙江垦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显辉表示,2011年国务院8号文件下发后,我国种业企业数量确实有了较大的减幅,但是还不够,今后中国企业仍需要大规模扩大资金重组和业务整合。

  东方艾格分析师马文峰对记者说,种业是农业产业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产业,小型种业企业无法承担技术升级和创新所带来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只有整合后的大企业才有实力去搞研发和创新。

  不过,行业进一步整合的难度也在加大。刘显辉说,由于中国的种业企业规模相对国际企业仍然较小,经济实力不强,IPO募集资金困难,很多家族型种业企业也不愿意重组和被重组,种业企业进一步整合会困难重重。

  差距

  专家称仍难比肩跨国巨头

  尽管近年来中国选育品种的市场份额在逐渐加大,但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种业企业在资金、技术、品种、人才等方面均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两者之间的竞争被业内人士称为“麻雀”与“老鹰”的较量。

  多位专家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美国先锋、孟山都等6家企业已经占到了美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额可达到几十亿美元,是真正“航母级”的企业。反观国内,前50强企业的市场份额才仅占全国的三成,国内最大种企的种子年销售收入不过10多亿元,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种业企业的差距还很大。

  据了解,目前美国先锋、孟山都、德国KWS等跨国种业巨头纷纷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科研公司等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对国内种业构成了不小的冲击。

  “最大的差距在研发能力方面和研发投入方面。”在刘显辉看来,国内种业企业和跨国巨头相比,技术创新的差距是一道鸿沟。

  多位专家表示,国内种业企业的研发投入虽然在近年来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大型跨国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比例一般会占销售额的10%以上。建议国内企业将来加强以商业化育种为核心的创新研发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

  除了增加投入之外,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忠恒认为,企业还应注意科研投入有效性的问题。如果企业对科技的把握方向有问题的话,投入再多也没有效果。因此,每个公司科研人员对市场的把握、对品种的敏感度和科研方向的选择都很重要。

  目标

  着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努力,力争到2020年前50家企业的集中度要达到60%以上,要力争中国的种业企业在国际种业企业里有更强的竞争力。”余欣荣说,下一步要培育出一批在种业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投入,要支持企业在科研、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能力,尽快缩小与跨国种业企业的差距。

  据有关专家介绍,所谓“育繁推一体化”是指大型种业企业集团将育种、繁殖和推广业务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够进行材料的研究和创制,还能够不断直接推动新品种推广,可以改变种业长期以来育种资源分散、低水准重复,原始创新不够等问题。

  余欣荣表示,下一步将编制国家良种重大攻关五年规划,具体将集中在水稻、玉米、大豆等重点作物的创新育种上,而负责牵头实施规划的主平台,正是“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业企业集团。

  余欣荣说,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那一年放开了种子市场,打破国有企业统一计划经营种子的工作格局;2006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办40号文件,集中解决了中国种业界的政企不分,也就是种子生产经营体系突出存在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8号文件,对现代种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去年“国七条”发布,集中聚焦种业体制改革进程中的有关体制创新的问题,尤其是种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问题。

  下一步,除了企业将挑起中国种业的改革重担之外,《经济参考报》记者还获悉,政府部门也正积极采取措施,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据悉,目前全国人大已经启动《种子法》修改工作,或将于下半年审议,修订草案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主体责任;农业部修订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及品种审定办法,提高了市场准入和品种审定门槛;监管部门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辟了品种审定绿色通道,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