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1

經濟減速 微刺激暫觀效有招未出

2014-05-21
来源:香港商報 伍敬斌

  經濟減速京粵浙跑輸全國 微刺激暫觀效有招未出

  一季度大部分省份GDP增速均低於預期,凸顯經濟下行壓力。有專家認為投資依然是穩增長最有效砝碼,但關鍵在「從何而來,到何處去」,投到錯誤的地方只會令將破的泡沫死而復生,釀成更大危機。另有專家表示,尽管眼下經濟增速放緩,但相信中國政府宏觀調控手段仍未出盡。此外,中國不必苛求絕對增速,只需保持與主要競爭對手的相對增速便可。香港商報記者伍敬斌

  1

  多因素致一季度GDP跳水

  資料顯示,在內地31個省、市公布的統計數據中,絕大多數一季度GDP增速均低於年初制定的增長預期,26個省份都滑落至個位數增長,較去年多出12個。其中,北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1%,上海GDP增長7.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4%);而河北、浙江、廣東與北京等省市GDP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中西部是此次地方經濟增速下滑的重災區,多數下滑兩個百分點左右,其中降幅最大的雲南下滑了4.9%。實際上,國家統計局3月份就曾表示,今年將爭取形成GDP全國統一核算方案,而在統一核算后,不排除有些地方GDP總量數字和速度比過去要往下降。在海通證券宏觀債券首席分析師姜超看來,一季度的數據「去水分」可能頗高。據他統計,相較於以往地方GDP增速通常高於全國平均增速,一季度各省與全國GDP數據匹配度較往年大幅提升,有11個省份GDP增速低於全國,為歷年最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分析稱,在外部原因中,出口放緩有一定影響,預計隨著歐美經濟的復蘇轉好,二季度貿易會有所上升。但他表示,更主要是投資增速大幅放緩,由於調結構等原因,制造業投資要化解產能過剩;其次房地產投資也出現回落。今年一季度全國各地方GDP增速上演「急剎車」,海通證券甚至推算全國實際GDP增長可能已經降至6%。在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增加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的投資,推出一系列「微刺激」措施成為多數省份的出路。海通證券在分析報告中表示,產能過剩、債務堆積和地產泡沫破滅分別制約制造業、基建和地產投資擴張,也意味著投資驅動的中西部經濟是未來經濟下行的最大風險區。今年一季度分省GDP加權平均增速為8%,較去年的9.6%下滑1.6個百分點,降幅遠高於同期全國GDP增速0.3個百分點的降幅。按此推算,過去10年分省GDP加權增速平均高出全國GDP增速2%,假定這一關系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那麼按照一季度分省加權8%的GDP增速倒推,一季度全國真實GDP增速或已降至6%左右。

  2

  經濟下滑快於改革紅利釋放

  在外需不振和內需開拓有限的情况下,地方如何讓經濟平穩增長?不少分析人士指出,投資顯然是最有效的砝碼,不過投資領域的選擇十分關鍵。在交通、水利、棚戶區改造等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增加投資,對經濟發展進行有效的「微刺激」,成為一些地方的投資首選。在產能過剩的情况下,工業領域顯然不可能再成為投資的重點。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認為,中國目前首要問題是如何正確分析和認識形勢,至於如何加大投資,這可能是下一步的事情。目前仍處於對經濟狀况的摸底過程中。他表示,中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確實形成了巨大產能,這一產能在金融危機之后由於出口受限,過剩情形漸顯。4萬億則進一步加劇了這種過剩局面。當時搞的四大產業振興計劃特別是像新能源這一類產業,造成過剩現象更加嚴重。在劉勝軍看來,要消除產能過剩,從根本上說還是要靠消費。

  「中國原來主要靠美國的消費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現在要靠中國的消費。但中國的消費如何產生?再搞新的4萬億或其他投資刺激都無濟於事。要真正解決問題,只能靠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計劃都非常正確,但改革推進的速度,現在看來可能比人們所預料的要慢一些,也就是改革所帶來的新的紅利的釋放速度,慢於經濟下滑的速度。」此外,他并指出,中國經濟目前還聚集了一些短期的壓力。「比如中國各級政府的反腐,對公務消費其實是個很大的擠壓。反腐背景下,很多形象工程項目也受到了打壓。雖然這是些短期因素,卻并不能完全忽略其可能帶來的影響。總體來看,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了經濟持續下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可能更多指望加快改革,找到改革的紅利。」

  3

  學者力促減稅提振市場

  面對經濟下行狀况,不少學者表示,政府應放弃以投資來刺激經濟的手段,而進行經濟轉型。然而,上述觀點并不是否定投資的拉動的作用。劉勝軍說,「反對投資刺激,并非反對投資。投資本身未必是個壞事,關鍵是要看投資從何而來、向何處去。」他說,上一次的4萬億包括地方政府的信貸,其實主要都給了國有企業和地方融資平台,它們運用資金的效率非常低,而且它對下一年度的投資產生了很大的擠出效應。這樣的一種投資帶給經濟很大的破壞。目前正在進行的「鐵公基」等工程,被認為是中國「微刺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此劉勝軍并不反對,但他認為,真正要搞的刺激,應是大量減稅和鼓勵民企投資。在他看來,中央政府的財政實力仍然非常雄厚,完全有實力減稅。不僅可為市場帶來刺激作用,也可為市場提振信心。「減稅就是割肉,顯示了改革誠意。」投資方面,劉勝軍認為,現在重點不是鼓勵國企投資,而應加大民企投資。但目前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對民企投資的吸引力不大。劉勝軍分析稱,為解決上述問題,金融要加快放寬或自由化,包括利率市場化、IPO市場化或註冊制、允許設立更多民營銀行等,都要加快步伐,否則很多實體經濟的企業都要被金融管制拖垮。

  「民企除了缺錢,更重要的是缺機會,他們不知道或看不清楚要往哪里去投資。比如現在搞的所謂混合所有制,到底拿出來的是什麼樣的項目,究竟讓不讓出控股權,透明度怎樣等等都不清楚。從目前企業家們反映出的情况看,大家對此比較沒有信心,這是一個很大問題。」

  破除壟斷引民間投資

  劉勝軍認為,現在最大的投資機遇,就在打破壟斷。事實上,國內很多投資機會被體制的壟斷所壓制。比如電信行業、石油行業、金融行業,都有巨大投資空間或效率改進空間。只要效率能夠改進,就有人願意投資。

  「如果政府再拍賣5張電信牌照,則騰訊之類的公司肯定非常有興趣,包括華為都有可能要去獲得一張牌照。而以這類公司的創新能力,中國移動這類公司無論規模有多大都可能會被打得稀里嘩啦。但問題是,現在能不能夠把這樣的可通過創新帶來投資機會的窗口打開。現在看來,阻力比較大。」他遺憾表示。劉勝軍認為的理想結果,是改革推進很快,壟斷行業放開,讓更多民企得以進入投資。「但實際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慢。如果經濟改革進行得很慢,又不采取一些其他辦法維持經濟增長的動力,就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風險。」他指出,現在搞投資也好,搞刺激也好,目的不是為了GDP,而是為了避免系統性風險。這一出發點和立足點非常重要。

  把精力集中在基礎

  設施建設領域,這沒有太多新意,對於解決目前產能過剩和經濟下行壓力的問題,沒有太大幫助,也許只是會讓GDP數字看上去稍微好看一點,卻不能緩解目前實體經濟的困局。

  4

  保增長留有后手

  尽管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也不絕於耳,但仍有專家持相對樂觀的態度。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實際上,中國如果現在只是單純地要保住絕對的經濟增長率,則宏觀調控「武庫」里,武器還很充裕。他分析指,從貨幣政策來看,中國的準備金率還很高,利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是比較高的;而財政政策方面,中央財政仍有比較充裕的空間,如果到了萬不得已要保住經濟增長速度的時候,中國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還有不少放松空間,在這種情况下,中國沒有必要太驚慌。目前,中國政府主要的工作是把調控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在這個時候急於搞強刺激,可能會給資產市場的泡沫帶來生機,反而會給游資出走、內資高位接盤創造條件。

  「微刺激」或見成效

  梅新育指出,適時適地適度放開一點貨幣政策,是行之有效的「微刺激」手段之一。如果現在大規模放開貨幣政策的話,那麼目前積累的金融泡沫又會絕處逢生,這并不是中國政府希望看到的。在適當的地方適度放開,指的是在實體經濟這一塊。事實上,各地不少農村的信用社和商業銀行采取了定向降準,而沒有全面降準,這一方面中國已經開始行動。

  另外,適當地擴大投資也是現在中國正在進行的「微刺激」。加大棚戶區改造、鐵路建設等局部投資正在加大,如雨露初降般全面擴大投資的意向完全沒有顯露。除了這些之外,刺激經濟的手段只剩下改革了。放松管制、降低投資市場的准入壁壘、讓市場主體有更充分的投資動力等改革目標尚未實現。

  不必刻意追求GDP

  梅新育認為,在本世紀的第二個10年里,全世界的經濟增長率都不會太高。中國要是想保持第一個10年那般的增長率難度十分大,也沒有必要。中國可以不用在意絕對增長率,只需要保住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相對增長率,就可以保證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仍然上升。目前中國雖然經濟降溫,但是勞動力市場并沒有表現出太大壓力,并沒有嚴重的失業恐慌狀况。「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經濟增速也在減速,中國對於經濟增長的數字可以看開一點。」銀監會前主席劉明康曾公開指出,中國可以利用GDP增速下降的空間來轉變增長模式,從出口和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轉向消費拉動模式。從2010年至2020年,只要中國每年能保持6.8%左右的增速,就能實現2010年定下的國內生產總值翻番的目標。年平均增速若達到7.2%,便可完成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標。

  美聯儲:中國金融問題可控

  美聯儲主席耶倫對中國金融系統崩盤的可能性并不十分擔心。但她認為這是一個值得密切關注的風險。許多經濟學家擔心,中國的信貸激增加上經濟增長放緩可能導致崩盤,使金融體系出現大量的不良貸款。如果這些不良貸款的規模足夠大,就可能冲擊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進而給全球經濟帶來震盪。耶倫在正式答覆參議院提問中承認中國金融體系面臨壓力,包括銀行信貸大規模擴張、通過信託公司進行的「影子融資」、公司債券發行以及銀行的表外信貸業務。迅速膨脹的信貸規模已經引起了人們對中國金融體系資產質量的擔憂。她說,未來不良貸款的增加可能導致中國銀行業資本短缺,并可能給政府帶來巨額費用。但時任美聯儲副主席的耶倫曾表示,中國政府擁有強大的資源可以彌補潜在的資金缺口,中國當局似乎承認過度的信貸增長會給中國經濟帶來風險,同時也發出了實施干預以遏制信貸增長的信號。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