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期待“浙话现象”持续发酵

2014-05-26
来源:中国文化报

  金兴盛

  春风里,又传来了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在上海成功打响“浙江话剧演出季”品牌的好消息。这个原先只是以演儿童剧为主、名不见经传的“小团”,近年来好事不断、声名远扬。他们在文化体制改革驱动下,在阵痛中求新生,在市场中谋发展,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并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

  自2010年浙话实行转企改制以来,2011年至2013年演出场次分别是573场、728场和835场,2013年平均每天演出超过2场。2013年票房收入788.5万元,其中商演收入480万元,比转制前增长了86%和153%,观众达70余万人次。职工收入也逐年增加,人均年收入从转制前的7.8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1万元;转企改制不到4年,推出精品新剧20部;演员们坚守话剧舞台,无一人走穴。我觉得,“浙话现象”的背后,挺立着“浙话人”的坚持:一是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二是坚持凸显特色、打造精品;三是坚持借力名人、培育新人;四是坚持面向市场、面向观众。我们关注“浙话现象”,重点要关注形成“浙话现象”的成因。

  “浙话现象”,是浙江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典范之一。我们期待“浙话现象”持续发酵,而非昙花一现。“浙话现象”只有上升为“浙话品牌”,才能产生持久影响力。我们期望,浙话继续在改革创新的路上奋力前行,既能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又能爬坡越坎、攻坚克难,改出新的艺术生产力,改出发展新亮点、新空间、新效益。

  反观“浙话现象”,发现其有着可贵的精神支撑和团队凝聚力。首先,浙话有个敢于改革创新的班子,乘转制的东风,不断推动艺术生产机制、营销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考核机制改革,同时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正是创新驱动,才引得进人才,创得出精品,培育得出“浙话新势力”,在杭州逐步叫响了“看话剧,到湖墅南路”的口号。其次,是有一支具备顽强吃苦精神的团队。在演出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浙话却取得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逐年“双增长”的骄人业绩,一系列数据折射出的是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毅力与勇气。再次,是具有执着的艺术坚守精神。在市场经济的喧哗和诱惑中,浙话人默默守护着赋予他们职业价值和尊严的“浙话精神家园”,坚守着艺术品格与文艺工作者的理想。

  改革出成效,创新添活力。希望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持续发扬“浙话精神”,打响“浙话品牌”,为广大观众奉献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

[责任编辑:朱劍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