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金融如何服务實體經濟乃金改核心

2014-06-03
来源:香港商報 易憲容

  2014年5月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落實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並對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提出了5項要求,比如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優化融資結構;改進金融服務;強化風險監測監管,健全金融市場違約、破產處置機制等。可以說,這些對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要求,其方向上是對的,但要達到這些要求,首先要做的是對金融本質的清楚定位,如果不能夠對金融本質清楚定位,要處理好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的關係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金融如何為實體經濟服務,或如何讓金融回歸到常識,回到金融業的本質,也是當前中國金融改革的核心所在,是未來中國金融業及全球金融業發展的方向與基本原則。

  金融工具信用過度擴張

  可以看到,當前國內外金融市場所面臨的不少問題就是金融本質的異化,就是各種金融工具通過過度的信用擴張,讓資金在金融市場體系內循環並把它當成暴利的工具,而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當前國內金融市場的影子銀行氾濫、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盛行及房地產資產價格快速飆升等都與這種信用過度擴張的方式有關。

  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十年來,隨着社會經濟金融化的程度提高,整個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則越來越高。比如,1980年全球金融資產規模相當於全球GDP的108%,但2012年底,金融業規模大約相當於全球實體經濟的16倍。還有,當前全球外匯市場一天的交易量超過5萬億美元,但其中98%的交易量與實體經濟的外匯需求量沒有直接關係。再就是,近幾年來國內社會融資總額增長率及M2的增長率遠遠大於中國GDP的增長率加上CPI增長率,有時甚至於前者是後者的幾倍。這些都說明了國內金融市場交易很大部分與實體經濟運行無關,金融服務沒有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網上金融產品無助實體經濟

  當前,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金融市場創造出的無數光怪陸離、極其複雜的金融衍生產品並非是什麼發現價格、規避風險、套期保值等工具,而是成了製造波動、投機套利,以便攫取高額利潤的工具。比如,今年以來互聯網金融產品爆炸式的增長,實際上其產品的出現對實體經濟支持作用十分有限。如果說金融創新的產品僅是成為互為對手的自我服務的工具,那麼這種金融服務不僅與實體經濟的相關性幾乎消失,而且它也是金融財富掠奪及金融風險產生的根源。

  因此,要保證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就得從界定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關係入手,就得如何來確定信用擴張的合理邊界,如何讓金融市場的擴張適應實體經濟發展。因為,金融發展與繁榮一方面能夠化解實體經濟所面臨資金不足的缺陷,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與繁榮;另一方面,如果信用擴張過度,讓大量的資金在金融體系內膨脹與循環,又容易推高資產價格,形成金融泡沫及風險,讓產業空洞化。

  在當前國內金融市場,為何信用擴張過度會越來越嚴重?為何社會融資總額的快速增長但這些資金卻不能服務於實體經濟,支持中小企業及弱勢產業的發展?這不僅在於國內金融改革嚴重滯後導致市場化價格機制無法形成,而且在於政府錯誤的金融政策導致國內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並讓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讓資產價格越升越高。可以說,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或金融市場的本質不改變而是繼續異化,那麼要處理好金融服務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問題是不可能的。

  讓住房市場向消費性主導轉型

  比如,本來當前的中國住房市場作為一個投資炒作的市場,已經出現周期性調整的迹象。這應該為國內房地產市場轉型及國內金融市場本質回歸本性創造了良機,但是為了土地財政及GDP增長不下行,地方政府採取了五花八門的行政性的方式來阻止國內住房市場的價格向下調整,來阻止住房市場由一個投資炒作為主導的市場向消費為主導的市場轉型(從住房市場兩棲性來說,即住房具有投資性及消費性的兩種特徵,這種轉型也是金融經濟向實體經濟的轉型)。如果國內住房市場不實現這種轉型,大量的金融資源只能流向價格越來越高的投資性的住房市場,金融服務也無法對實體經濟提供有力的支持。

  而要保證金融服務對實體經濟有力支持,不僅要全面遏制住房的投機投資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對住房市場的投資投機性需求及消費性需求作出一個嚴格的界定,讓住房市場的價格回歸理性,回歸到國內絕大多數居民有支付能力購買的水平,而不是默許地方政府通過五花八門的行政性政策阻止國內住房市場的周期性調整。

  對於住房的投機投資需求,不是以套數多少來確定(或購買一二套就是消費性需求),而是以購買之後是否以贏利為基準。凡是購買目標是為了贏利者不在於購買住房套數多少,都得通過嚴厲房地產稅制度來限制,限制得這種投機性住房需求無利可圖甚至虧損。如果住房的市場轉型為消費性的市場,那麼金融服務對這個市場支持就轉化為對實體經濟支持了,否則就不是,即使購買一套住房也是如此。如果住房市場轉型為消費性的市場,這樣的住房市場不僅只能獲得社會平均利潤,資金流入也會均等化而不是湧入,而且金融對這樣住房市場支持也是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了。

  可見,如何理順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的關係,如何界定金融市場信用擴張的合理邊界,應該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國內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與原則。但要做到這點,首先就得通過市場化方式讓中國住房市場價格回歸理性,讓中國住房市場轉型為一個消費為主導的市場,就得加快中國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改革,沒有這樣的前提條件,要處理好兩者關係是不容易的。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