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纪录片如何拿到“世界通行证”?

2014-06-06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博

  纪录片如何拿到“世界通行证”?

  ——从《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理念说开去

  ◎在中国,纪录片经历了从宣传品到作品再到产品的发展历程,在如今这样一个产品主导的时代,《舌尖》系列至少从产业模式上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舌尖》系列应当具有一种当代视角,它有责任去表现传统的食物在现代社会中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以及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的。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名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可是,这样的国家“相册”,究竟怎样才能取得“国际通行证”?在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主办的“影视大讲堂——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与美学”研讨会上,胡智锋、许婧、秦喜清等专家以正在热播的《舌尖2》为例,针对国产纪录片的海外传播力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健康的产业模式是海外传播的前提

  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眼中,在国际上树立与经济指标相匹配的中国国家形象,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优秀的纪录片正是树立国家正面形象的有力推手。“由于文化、宗教、政治体制的差异性,中国电影、电视剧的海外传播时常会遇到阻碍,但纪录片却具有更强的世界共通性,《故宫》等纪录片在海外取得的成功就是明证。”胡智锋认为,与表现宏大题材的《故宫》等纪录片相比,小中见大的《舌尖》系列更易于被海外观众所理解。“《舌尖》系列有意识地在产业模式、美学观念以及创作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实现了三方面的结合,即中与外的结合、表与里的结合、气与道的结合。”胡智锋总结道。

  《舌尖》系列中出现的食材无一不是极具中国特色,但针对这些食材及其背后故事的表达方式却是十分国际化的。“包括整部纪录片的节奏,镜头组接的速度,单个镜头内的信息量,影像、解说与音乐的结合,《舌尖》系列都颇具国际范儿。”胡智锋说。与此同时,《舌尖》系列还将美食与人物的故事紧密联系起来,基本上每集都是在以美食这个“表”来表现情感这个“里”,这是国际惯用的纪录片拍摄思路。而胡智锋最为看重的,则是隐藏在《舌尖》系列中花样繁多的美食背后的深层哲学思考。“例如《舌尖》系列十分强调美食是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强调到什么样的时节吃什么样的食物,这试图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胡智锋分析道。

  胡智锋认为,《舌尖》系列的商业成功印证了中国纪录片完全有打造全产业链的潜质,而健康的纪录片产业链一旦形成,会促成更多优质产品的产生,这对于加快中国纪录片的海外传播大有裨益。“在中国,纪录片经历了从宣传品到作品再到产品的发展历程,在如今这样一个产品主导的时代,《舌尖》系列至少从产业模式上实现了与国际接轨。”胡智锋表示,“只要有良好的产业结构作保障,国产纪录片在美学观念和创作方法层面,一定会循序渐进地取得进步。”

  >>要在创作理念上与国际接轨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许婧在观看BBC纪录片《生命之鱼类》时,发现出现在片中的每一种鱼都联系紧密,而在镜头与镜头之间,充满了伦理感。“这部纪录片明确地传达给观众一种环保理念:海洋生物也是需要尊重的,过度的捕捉,甚至过度的拍摄,都会对它们产生伤害。”许婧表示。在《舌尖》系列中,她看到的却更多是捕捉、宰杀动物(例如《脚步》中的跳跳鱼、《秘境》中的华子鱼)的影像奇观,而并没有多少更加国际化的环保理念在片中渗透出来。

  而更令许婧忧心的,是食物的文化意义在《舌尖》系列中的缺位。“例如在《舌尖2》中出现的大盘鸡,它不仅是新疆极具特色的一种美食,也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公路运输的兴盛,在路边饭馆里应运而生的。为什么大盘鸡选用鸡而非猪或牛羊?因为鸡是本地和非本地食客普遍能接受的食材;为什么要在大盘鸡中加入土豆和面条?因为物美价廉而且量大,适于东奔西跑的运输司机食用。”许婧表示,“这些隐藏在大盘鸡背后的文化意义,未能在《舌尖2》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舌尖2》中时常出现的全家福镜头,也被许婧视为通过照相式美学观念进行宣教的败笔。“事实上,这种合家欢的照相式美学是中国纪录片30多年来都没有改变过的美学特色之一。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曾指出,通过仪式化的形式而非纪实的形式表现某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体现的是一种美化生活的宣教意图。”许婧说,“很显然,这样的美学理念与世界通行的纪实理念是相违背的,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作品本身的真实力量,不利于国产纪录片的海外传播。”

  在《舌尖》系列中,频繁出现的手工采摘、手工制作食物的场面,让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秦喜清感到,这部纪录片实际上表现的是一个古老的中国,而非现代的中国。“例如表现陕西手工制作挂面的段落,就与观众的日常经验相距甚远,因为如今吃手工挂面的人少之又少。”秦喜清表示,“与食材的制作相比,《舌尖》系列所表达的‘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等观念,则更具前现代特色。”

  秦喜清希望在《舌尖》系列中看到的,其实是一个更加现代的中国。“不是说表现传统的观念和传统的食物做法不好,而是作为一部当代人制作的纪录片,《舌尖》系列应当具有一种当代视角,它有责任去表现传统的食物在现代社会中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以及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的。”秦喜清坦言。许婧十分认同秦喜清的观点:“与其在一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大肆表现亲情、怀乡等相对传统的话题,不如让作品同当下社会产生更加紧密的关联。可惜的是,食品安全、生态保护等与食物息息相关的话题,并未在《舌尖》系列中得到更加深入的展示。”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