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陶瓷微書 華夏一絕 方寸間盡顯中華神韻

2014-06-09
来源:香港商報 徐豔瓊 林麗青

  遠看,精美瓷器上是一幅幅精美的中國畫,山水花鳥,詩韻盎然;近聽,水無聲,花還在,鳥不驚。細看,如畫遠山,欲滴綠葉,竟是一篇篇微型書法作品,令人驚叹不已。這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陶瓷微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芝文承古出新創作出來的陶瓷微書,集詩、書、畫、瓷為一體,被譽為華夏一絕。在於其創作時僅憑肉眼裸視,欣賞者需藉助放大鏡才能看得清楚。一部箭筒微書《三國志》,榮獲「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陶瓷微書背后有哪些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王芝文的藝術世界。香港商報記者 徐豔瓊 林麗青

  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所謂微書,是中國書法的一種,其最大特點是字形微小,多寫於布、絹或紙上。微書歷史悠久,最早的微書追溯到周代的甲骨文。20世紀70年代,陝西省岐山縣古周原鳳雛村出土一批西周甲骨文。其中就有一枚不足三平方厘米的龜甲,契刻甲骨文三十餘字,字小如芥子,刻痕細如发絲。

  與傳統微書不同,王芝文的微書獨辟蹊徑,把微書寫在陶瓷上,再將陶瓷燒制出來。微書之難在其微,妙在微中能巧,貴在體小量大。王芝文的微書作品,書融於陶瓷、繪畫中,依陶瓷器形、繪畫構圖而布局。繪畫微書相映成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方寸千言,字字珠璣。其繪畫題材以中國山水花鳥居多,或高山流水,墨客相吟;或小橋流水,童叟嬉戲。其中尤以山水為妙,遠峰近山據字之疏密,墨之濃淡而設,筆勢依山而行,一氣呵成。所書寫文字引經據典,有《資治通鑒》、《史記》,也有《唐詩》、《宋詞》等古典詩詞,《太玄經》、《金剛經壇經》,方寸之間,中國文史書畫傳統氣息撲面而來。縱觀其書,毫厘之微,精妙巧致,筆跡分明,清逸剛勁。

  七年泣血 創世界之最

  在王芝文陶瓷微書藝術館三樓,記者見到了該館的鎮館之寶--箭筒微書《三國志》。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個85厘米高的箭筒上,書寫著352963個繁體漢字,是榮獲「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代表作。箭筒微書《三國志》被認為是王芝文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他耗時七年泣血之作。在這個箭筒上,微小的字形全部不用輔助工具裸視寫成,字形比蠅頭還小,看者需藉助顯微鏡才能清楚地觀賞。

  在創作《三國志》箭筒時,王芝文經歷了極大的心理考驗。原計劃用五年時間完成的作品,因內容太多,且創作過程枯燥單一,王芝文堅持了一年多,感覺難以為繼,遂束之高閣。然而有一天他在靜思中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既然選擇要創作「世界之最」,就必須先戰勝自己,義無反顧地做下去。於是王芝文將塵封的半成品拿出來,繼續創作,這一寫,便是七年光陰。

  文字書寫完成后,還面臨著最后也是最為關鍵的環節,就是陶瓷燒制。在王芝文的藝術展館里,就放置著一堆以往燒壞的陶瓷作品,可見最后一環節存在很大風險性,一旦燒制出問題,那就意味著多年的心血轉眼付諸東流。王芝文說,《三國志》燒制的時候,他緊張到徹夜難眠,心都提到嗓子眼。當作品燒制出來后,他總算安了心。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聽了這個故事,計劃為王芝文拍一部微電影《<三國志>誕生記》。

  別出心裁 創當代非遺

  從事微書創作,源於王芝文對陶瓷微書的熱愛和執著。孩提時代的王芝文,很喜歡古代書畫,經常臨帖摹畫。初中時期,王芝文的書法已小有名氣,并為左鄰右里代寫春聯。到了高中,王芝文突發興致費盡功夫將字寫得極小,「我最高的紀錄是,在一張名片大小的紙上寫下300首五言詩,而且完全是裸眼來書寫,不藉助任何放大工具。」王芝文說。后來王芝文攻讀美術專業,畢業后從事陶瓷設計。陶瓷微書的靈感來源於傳統技藝鼻烟壺內畫,王芝文想到了陶瓷造型藝術與詩書畫的結合。「粗略看去,瓷器上是古意盎然的一幅畫,湊近了看,原來畫面是由針尖大的字組成的,又會讓人想到潮繡細膩之美。」

  1989年,汕頭組織收集一些本土藝術品到新加坡參加藝術品展覽會,王芝文把自己創作的一個寫著《古文觀止》的陶瓷筆筒送去參展。在新加坡展覽的時候,引起了極大的關注,當地媒體爭相報道,相關專家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此后,王芝文在陶瓷微書道路上越走越遠,開創出當代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王芝文已在世界20多個國家舉辦個展,其創作的陶瓷微書作品已先后獲得國家級、省級金獎三十多項,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紫光閣、中國國家博物院、韓國首爾市政府、美國貝克斯菲爾德藝術博物館等國內外機構所收藏,并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首腦。王芝文也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大師以及「陶瓷微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