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5

抗戰共識

2014-06-09
来源:香港商報

  ■西蒙周

  兩年前,西蒙周曾以此為題寫過一篇文章,兩年過後,一個偶然的契機,又覺得兩年前所寫,似乎話未說盡。

  國軍亡靈呼喚後人

  這個契機,就是在騰沖光復70年之際,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抗日陣亡將士的部分遺骸和墓地的壙兆土(即墓地泥土)將被裝於24個骨灰罐,歸葬于雲南騰沖國殤墓園。有關方面早前尋取了635位元陣亡將士的部分遺骸,按照民間習俗火化後裝入22個骨灰罐;另在臘戌和芒友墓地尋取了墓地壙兆土,裝入2個骨灰罐。這一名為“忠魂歸國”的活動將在12日舉行。

  從1942年開始,中國遠征軍40萬人先後出征滇緬印抗擊日軍,最終傷亡近半。至於有多少烈士的遺骨散落異國,無法準確統計。戰死異國,馬革裹屍,是一種英雄氣概,但作為後人,有責任讓這些為自己拋頭顱灑熱血的忠魂安葬國土。

  西蒙周去過騰沖,瞻仰過國殤墓園,並和9歲的兒子一起,對著烈士墓碑三鞠躬。70年前,騰沖爆發過一場曠日持久的血戰,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以6個師的兵力,向日軍發起反攻。在經歷大小戰鬥80餘次後,9月14日騰沖光復,日軍6000餘人全部被殲,國軍和地方武裝陣亡9000餘人,盟軍陣亡將士19人。為緬懷陣亡將士,國民政府1945年7月7日建成國殤墓園,蔣介石親題“河岳英靈”匾額。

  70年過去,國殤墓園又將迎來戰友的骨灰,只是歲月荏苒,而今健在的遠征軍將士已然不多。騰沖國殤墓園的背後,是中共的革命烈士陵園。兩座墓園背靠背的地理位置,可能純是巧合,但又似乎在暗示著什麼。撫今追昔,難免令後人感慨該如何應對這段並不算久遠的抗戰歷史。

  騰沖有間滇緬抗戰博物館,這是內地第一個反映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主題館。1945年7月7日,騰沖國殤墓園落成;60年後的同一天,滇緬抗戰博物館揭幕。2005年,內地對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以及對抗戰正面戰場地位的評價,遠沒有後來明朗。騰沖敢於吃螃蟹,固然與這裏慘烈的戰史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永遠躺在這片土地上的國軍亡靈,在冥冥中不斷呼喚著後人。

  歷史不應該被改變

  也是這一年的9月3日,中共在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第一次正面肯定了國民黨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這與騰沖建成滇緬抗戰博物館相差了近兩個月,僅就此而言,騰沖已足以令人刮目相看。值得一提的是,滇緬抗戰博物館的館名,其實是籌辦者力邀連戰撰寫,但礙於當時的兩岸現狀,籌辦者沒有勇氣將其付諸現實,而是將連戰的墨寶懸掛于貴賓廳。

  2007年6月,臺灣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參觀該館後留言:“前人抗日保江山,今世齊心謀一統”。這幅題字鐫刻在第一部分展館的門口立柱上,對應的橫批則是中共將領遲浩田的題字“鐵血滇緬”。從連戰題寫館名卻被低調處理,到鬱慕明題字竟能與遲浩田並列,時間不過兩年,當年的真相如剝繭抽絲般,終於漸被承認和正視。

  西蒙周去過重慶,專門慕名前往名頭最響的“解放碑”參觀。“解放碑”有段古,1940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為鼓舞士氣,在這裏建起了一座代表抗戰必勝意志的紀念性建築“精神堡壘”。抗戰勝利後,“精神堡壘”易名為抗戰勝利紀功碑,從此形成碑的雛形。1950年10月1日,紀功碑再改名為人民解放紀念碑,重慶人從此習慣地稱這裏為“解放碑”。

  名字的更迭總是體現了改朝換代的印跡,更何況,國共兩黨纏鬥90年,恩恩怨怨從來難以了斷。但是,在面對外族入侵時,同仇敵愾的歷史,無論過去現在,抑或是將來,都不應該被遺忘,被改變。

  拋棄分歧建立共識

  西蒙周還曾參觀過位於山西武鄉縣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至今記憶猶新的是,一身戎裝的女解說員在講到八路軍前方總參謀長左權犧牲時,竟然淚流滿面,她說:“左權犧牲時,年僅37歲。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戰爭期間,共有兩位將軍犧牲,左權就是其中一個”。她沒有講另一位犧牲的將軍是誰,但在西蒙周的家鄉,安徽宿州的烈士公園內,矗立著彭雪楓塑像。這位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淮北軍區司令員,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裏莊指揮作戰時不幸被流彈擊中犧牲,時年也僅37歲。

  論及軍銜,左權和彭雪楓當在為少將以上,中共方面犧牲的兩位將軍,應該是他們兩個。2010年去臺灣,西蒙周得知,整個抗戰期間,國軍竟有254位將軍戰死疆場。

  有關於抗戰史的種種是與非,總令人想起一彎並不長的海峽,卻將兩岸隔開得很遠。但歷史本身往往具有一種神秘的力量,真相總是不甘於被淹沒,總是能夠衝破意識形態的藩籬,破土而出。

  2005年,國共第三次握手。在兩岸形勢陷於停滯的今天,西蒙周再次呼籲,在事關民族大義的抗戰問題上,國共兩党應拋棄意識形態的分歧,建立抗戰共識:一,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浴血奮戰的結果,是國共兩黨共同奮鬥的結果;二,國共兩党應共建一座抗日紀念碑,並在每年9月3日,共同緬懷抗戰先烈;三,國共兩党應將抗戰分歧留給自己各自表述。

  割不斷的是歷史,分不開的是未來。兩岸既然割不斷,還原歷史真相就是對彼此的最大尊重;兩岸既然分不開,今世齊心謀一統則是必然的結果。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