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CPI反弹,货币政策怎么走?

2014-06-12
来源:华商报

   中国货币政策正面临微妙拐点,放松还是收紧再成各方利益博弈的筹码。6月10日刚发布的5月CPI升至2.5%,创出4个月新高。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2.3%;食品价格上涨4.1%,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2.4%,服务价格上涨2.7%。

  CPI反弹,预示着货币政策短期内不存在全面放松的可能性。基于此,央行和一个多月前一样,再次启动了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流动性。但依然不是全面降准,这是央行着眼于在稳增长和防通胀之间寻求平衡的相机抉择之举。从这个角度看,此举主要目的在于配合结构调整的需求,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对“三农”和小微这两类实体经济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政策倾斜,本质为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

  尽管,此次定向降准覆盖了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远大于上一次的定向降准范围,但是释放的资金毕竟仍然有限,不足千亿。这与前些年动辄数千亿元的货币输送,其宽松的幅度要小很多。

  可以说,目前的货币政策正处于“小步慢试”的状态。一方面经济形势确实严峻,局部流动性短缺时常出现,定向降准释放一定的流动性确有必要,但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全面转向,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和泡沫反弹风险,刚刚止步的房价高涨随时会卷土重来。因此,央行的“小步慢试”,在“试错”或“试对”中前进,也不失为特别纠结时刻的次优选择。

  货币政策怎么走,就得看未来的通货膨胀和泡沫反弹与经济下滑的风险,哪一方面可能性更大?笔者认为,前者风险要远远高过后者。5月食品价格上涨了4.1%,影响CPI上涨约1.3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食品价格通胀压力再度加大。与此同时,房价虽然没有如前两年那么飙涨,但是只要政策稍微松动,房价泡沫会再度膨胀。

  而经济下滑虽然面临不小压力,但市场化的改革政策,传统产业拥抱互联网,这两大因素足以抵制住实体经济的“主动下滑”,即主动减少地方政府投资支出、缩减地方债支撑的经济增长带来的GDP下滑。而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目前的经济放缓形势,流动性的现状,都不足以让决策层全面放松货币政策。毕竟,要遏制中国货币存量继续再翻一番,也唯有保持货币政策“只稳不松”,必要的时候甚至要“只紧不松”。

  这个时候,即使选择定向的流动性宽松,也必须做好货币资金的传导机制的改革,让这些资金尽可能的流向实体经济所需要的领域。如此,艰难抉择之下的“定向放松”才能够发挥最大化的威力。 作者:倪金节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