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经济回暖面临的几个不确定因素

2014-06-17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林夕三

  林夕三(发自北京)

  中国经济增速在一季度下滑至7.4%以后,市场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大增。不过,近期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微刺激"政策似乎已见成效。

  5月份制造业PMI回升为50.8%,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是有官方记录以来出现的第一次环比回升,呈逆季节性特征,经济运行进一步向好。国家统计局对此解读称,需求端和生产端双双回暖,共同推动PMI加速回升。

  然而,这一迹像是否表明中国经济的回升势头已经确立。从系统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的稳定回暖必须建立在内部和外部整体经济系统向好的基础上,但从目前来看,这种温和复苏并非一路坦途,中间仍然存在不少变量,现在就得出经济回暖的结论还有待观察。

  外围环境会好吗?答案是不

  确定。

  综合判断,当前世界经济的回暖更多是短期需求政策刺激的结果,主要发达国家的结构性问题远未得到根本解决,世界经济仍充满变量。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会略好于去年,但复苏基础并不牢固。美国经济经过内部"去杆杠化"和向全球转嫁危机成本,增速有望回归到3%左右,但美国当前的就业市场环境并没有此前发布的非农就业报告数据所显示的那么好,因此,现在断言美国经济已经全面复苏或还为时过早;欧债危机留下的"后遗症"正在逐步消除,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体制的弊端已经暴露,欧元区内部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增长前景将继续分化;在"安倍政策"之下,日本以日圆贬值政策强烈刺激出口,但改变产业结构带动经济方面却迟迟没有动作,日本经济面临更加艰难的结构调整;新兴市场国家也一改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先后遭遇滞胀风险,巩固和扩大外部市场空间的难度加大。

  此外,部分国家政局动荡和地缘政治因素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增加了不确定性。

  国内的环境会全面向好吗?答案仍然是有诸多不确定。

  首先,今年以来,国内区域经济走势出现明显分化:从第一季度各地经济增长情况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仅河南略高0.3个百分点,湖南、青海持平,其余均呈下降态势。

  从目前看来,这种区域性塌陷还是非常让人震惊的,煤炭大省山西、钢铁大省河北、以及东北地区,尤其是资源大省的黑龙江,GDP排名均靠末尾。这些变化只是一年之间,去年这些地区的GDP增长大概都在10%以上,今年突然就将增速跌至4%到5%,增速几乎被砍去一半,真是让人始料未及。其实,中国经济以区域塌陷的方式下滑,早有征兆,2012年温州和鄂尔多斯一南一北,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房地产价格下滑,外来人口撤离,经济一下子进入一蹶不振。此后这种情况在陕西的神木以及海南再次出现。

  其次,今年二三季度地方政府城投债、信托面临一次集中兑付压力。一方面,短期内偿债压力较大。今年到期需偿还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占债务总余额的21.89%,是偿债压力最重的一年。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刚性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化解债务压力较大。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不规范,多头举债,举借主体多达15.4万家,涉及省、市、县、乡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融资平台公司和一些国有企业;举债方式过多过滥,包括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中期票据、信托、回购(BT)等30余种,为规避监管,已经从信贷转向非信贷,从银行表内转向表外,从显性转向隐性。除地方政府债券等少量债务外,绝大部分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没有纳入预算,缺乏规范的预算监督与约束。

  尽管,其总体规模按照代偿率来计算尚属可控。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债务积累过快是中央最为关注的两大问题,而且这两方面有可能连带出现金融危机,局部地区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再次,房价动摇将是经济回升的最大变量。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新房平均售价较上月有所下降,为近两年来的首次下降。加上之前多地楼市出现大幅降价的消息,地方政府纷纷祭出旨在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举措。

  值得关注的是,有分析认为,随着房地产活动持续下滑带来的后续负面影响会越发明显,今年四季度和2015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拖累。未来随着房地产和经济活动持续下滑,决策层将不得不放松房地产政策,如放松限购和户籍限制、降低首付比例以及放松信贷等。

  当然,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预期。经济运行减速,房价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回调,这有利于房地产挤出一些泡沫,这对经济调整,经济健康发展有好处。但必须警惕的是,如果未来房地产调整过深,会让我们经济下滑过大,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整体来看,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一些压力和潜在风险。受周期性因素、阶段性发展因素和改革滞后因素共同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移。周期性因素主要是全球金融危机后外需明显回落和内需减弱,从有效需求方面看,经济增长可能在一段时期内继续承压。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