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政 > 香港

香港“七一”授勳 嘉許283位杰出人士

2014-07-01
來源:

  

 
  【香港商報訊】記者葉佩瑜報道:特區政府昨日公布今年「七一」授勳名單,嘉許283位對香港有杰出貢獻的人士。其中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榮譽會長楊孫西及星島新聞集團主席何柱國2人,獲頒最高榮譽的大紫荊勳章,而何柱國更是香港回歸17年來,繼邵逸夫及查良鏞後第3位獲頒大紫荊勳章的傳媒人;另外,分別有11人、27人及43人獲頒金、銀及銅紫荊星章。
 
  名單分布社會各階層
 
  授勳名單今日刊憲,是香港回歸以來第17份授勳名單,獲授勳銜及嘉許人士分布社會各階層,包括工商界、勞工界、政治界、體育界、醫學界、教育界、社福界、少數族裔人士等。
 
  禮賓處發言人說,今年有2人獲得大紫荊勳章,分別是楊孫西及何柱國。據授勳名單嘉許語指,現年75歲的楊孫西,過去30年來長期致力服務社會,扶助弱勢社群,獻力高等教育,致力推廣優質學術課程及培育學生全人發展,另更為公共服務付出大量時間及資源,無私奉獻;而何柱國則熱心服務社會,表現卓越,對傳媒行業貢獻良多,另外亦秉承家族傳統,慷慨捐助及支持社會慈善活動,殊堪表揚。
 
  11人獲授金紫荊星章
 
  在金紫荊星章方面,共11人獲授勳,其中3名為現任及退休高官,包括: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常任秘書長(財經事務)區璟智、前運輸及房屋局常任秘書長(房屋)志高及前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3人為公職要員,如:香港房屋協會主席鄔滿海、扶貧委員會下之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羅致光,及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振彬。其他獲授勳者有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司徒敬、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賀輔明、香港廣東社團總會主席王國強、前南華體育會主席洪祖杭及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
 
  黃國健劉展灝獲銀紫荊
 
  另外,今年有27人獲頒銀紫荊星章,如:立法會議員黃國健、張華峰、廖長江、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法官石輝、賴磐德、懲教署署長單日堅、環境諮詢委員會主席林群聲、證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主席唐家成、最低工資委員會主席翟紹唐、前屋宇署署長區載佳、前律政司政務專員何健華、前政府統計處處長歐陽方麗麗、前消防處處長陳楚鑫、工業總會主席劉展灝等。
 
  陳勇肥媽阮兆輝銅紫荊
 
  獲頒銅紫荊星章者共43人,包括:立法會議員謝偉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香港智庫組織「黃金五十」創辦人林奮強、東華三院主席陳婉珍、香港體育學院院長李翠莎、着名演藝人Mariam Maria Cordero(瑪莉亞、「肥媽」)、粵劇名伶阮兆輝等。
 
  3年輕杰出運動員獲獎狀
 
  運動員方面多人獲嘉許,其中有3名年輕杰出運動員獲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以嘉許其在體育界的貢獻,包括:26歲壁球運動員李浩賢、27歲賽艇運動員李嘉文及28歲輪椅劍擊運動員陳穎健。
 
  此外,有10人獲頒紀律部隊及廉政公署卓越獎章、45人獲頒紀律部隊及廉政公署榮譽獎章、76人獲頒榮譽勳章、45人獲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20人獲行政長官公共服務獎狀;而為表揚去年台風「尤特」襲港期間救助他人的無畏表現,另有4人分別獲頒銀英勇勳章或銅英勇勳章。
 
  4人獲銀英勇銅英勇勳章
 
  獲金紫荊星章的陳振彬表示,很榮幸獲授勳,現時正带領600位年輕人在北京交流,將來會繼續致力服務社會。獲銀紫荊星章黃國健說,對授勳感開心,相信是政府對工聯會集體工作、系統的肯定,並強調,工作不會因授勳而影響,工聯會未來會繼續服務社會,特別在退休保障方面,將努力為基層利益謀福祉。
 
  今年七一授勳名單(部分)
 
  大紫荊勳章(2人)
 
  ●楊孫西、何柱國
 
  金紫荊星章(11人)
 
  ●司徒敬、賀輔明、區璟智、陳振彬、王國強、洪祖杭、羅致光、蔡冠深、栢志高、楊立門、鄔滿海
 
  銀紫荊星章(27人)
 
  ●黃國健、張華峰、廖長江、湯恩佳、石輝、賴磐德、單日堅、孫啟昌、吳祖南、區永熙、梁乃江、許宗盛、陳韻云、劉展灝、何健華、林群聲、唐家成、區載佳、張錦輝、陳志超、曾梅玉、黃徐玉娟、翟紹唐、歐陽方麗麗、羅義坤、譚錦球、陳楚鑫
 
  銅紫荊星章(43人)
 
  ●謝偉銓、劉偉榮、方平、侯杰泰、張建良、陳鏡秋、黃冠文、葉順興、鄭錦鐘、龍子明、王桂塤、吳孟冬、洪丕正、徐偉、梁慧芬、陳勇、陳萬雄、馮伯欣、黃永灝、黃婉霜、葉曾翠卿、鄒桂昌、謝萬誠、文春輝、李達仁、周賢明、林建華、馬紹良、Mariam Maria Cordero(瑪莉亞、肥媽)、林根蘇、葉麗清、文志明、李翠莎、阮兆輝、林奮強、區嘯翔、陳婉珍、陳富強、劉宗明、樊容佳、鄭佩蘭、鮑偉華、Sir Colin LUCAS
 
  商務部:中央惠港不因「佔中」改變
 
  國家商務部昨日表示,香港一部分人發起的「佔中」行動損害香港經濟,不利香港長遠利益。商務部強調,中央對香港優惠政策不會受到「佔中」影響,支持香港發展是中央政府一如既往的政策,不會改變。商務部還表示,為按時保質推進內地與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工作,在聽取香港業界意見後正制訂方案,有關官員將於7月下旬再次訪港磋商,爭取盡快就有關方案達成共識。
 
  香港商報記者 張麗娟
 
  佔中不利香港長遠利益
 
  商務部昨日對香港駐京記者召開專場記者會,就兩地經貿往來情況做了詳細介紹。對於香港「佔中」行動將導致CEPA推進遭到阻礙的擔憂,商務部台港澳司副司長孫彤表示,「佔領中環」行動一定會對香港經濟產生不良影響,不符合香港民眾對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要求,也不符合兩地經貿合作發展的要求。她指出:「佔領中環行動實際上是對經濟的一種破壞,我們非常反對這種違法活動,兩地愛國愛港力量需要團結合作,一如既往地推動兩地經貿合作和民生改善。」
 
  孫彤表示,香港一部分人發動的政治鬧劇,不會影響到中央政府對香港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支持。她強調:「中央政府對港府的工作堅決支持,中環是香港的中樞,「佔中」就是破壞香港的經濟,如果我們不支持港府,就相當於配合了反對派的行動。」
 
  中央對港政策一貫和明確
 
  商務部副部長高燕指出,中央對港政策一貫和明確,無論哪些人為一己私利非法策動違法活動,對香港廣大市民的福祉、民生和經濟發展都有害,這些政治鬧劇絕對不影響、不干預和不動搖中央政府依法推進香港民主的決心和誠意。
 
  今年是CEPA實施十周年,十年來該項措施有力的推動了兩地經濟發展。高燕介紹,CEPA實施兩年就實現了兩地貨物貿易全面自由化。目前服務貿易領域,內地對香港的開放程度最高,內地對香港采取的優惠措施累計403項,涉及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分類標准160個類別中的149個,佔93.1%。
 
  服務貿易自由化方案7月可成
 
  「到2015年底前後,將通過CEPA基本實現內地對香港服務貿易自由化。」高燕表示,目前內地與港府在開放廣度上已達成共識,涉及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分類標准160個類別,雙方將力爭達到152個,不低於部門總數的95%。在開放深度上,內地力爭讓香港企業在盡量多的領域享受國民待遇。
 
  6月中旬,高燕曾赴港共同研究內地對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工作方案,並聽取了業界的建議和意見,目前商務部正在逐條梳理,盡量吸收工作方案。高燕透露,下一步,商務部將繼續逐個領域與行業主管部門商討自由化工作的具體方案和技術細節,並擬於7月下旬會同有關部門赴港與港府再次進行磋商,爭取盡快就有關方案達成共識,確保按時保質推進內地與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工作。
 
  港澳辦 中聯辦:「全民投票」非法無效
 
  針對香港某些人發動的以不符合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行政長官普選方案為主要內容的所謂「全民投票」,國務院港澳辦、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中聯辦)重申,此舉非法無效。此前,香港特區政府也表達出這一觀點。
 
  中央落實普選決心不會動搖
 
  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昨日發表談話指,中央政府尊重香港市民表達意見的權利,但在香港特區進行任何形式的所謂「公投」均沒有憲制性法律依據,是非法的,也是無效的。
 
  港澳辦發言人說,對於香港政制發展問題,中央政府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即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根據基本法循序漸進地發展民主的立場是堅定不移的;行政長官普選制度必須符合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的立場是堅定不移的;行政長官普選辦法必須符合香港的實際情況以及行政長官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的立場是堅定不移的。某些人發動的所謂「全民投票」,絕不會動搖中央政府依法推進落實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的誠意和決心。同日,中聯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所謂「全民投票」盡管屬於民間活動性質,但其模仿「全民公投」的做法與香港特區的法律地位不符,其所設計的投票內容明顯違反基本法的有關規定,是對基本法和法治的公然挑戰。無論組織者宣稱的備受社會質疑的投票結果如何,這一性質是改變不了的。
 
  普選制度安排以基本法為依據
 
  中聯辦有關負責人強調,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普選的規定源自基本法,有關制度安排理應以基本法為依據。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循序漸進發展民主的立場是真誠的、明確的、一貫的、堅定的。理解廣大港人對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充滿期待的心情,並願意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共同努力。
 
  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29日重申,香港特區《基本法》及法律中不存在所謂「全民投票」或相關制度,「全民投票」無法律效力。一些團體和人士提出的「公民提名」在法律上、政治上和實際操作上存在種種爭議,難以得到落實。國際上並沒有預設任何特定或唯一的選舉制度或政治體制。聯合國亦認同不同的司法管轄區應按其獨特的文化、歷史、政治及社會經濟背景等,發展其合適的制度。
 
  30日出版的官方媒體《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在「一國兩制」下,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並不矛盾,兩者並行不悖,缺一不可(全文見A2版)。
 
  「佔中公投」阻普選
 
  李明生
 
  「佔中公投」結束了。究竟,這將引領香港普選命運走向何方?
 
  「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指,主流民意已經清楚表現出來。表面上,「佔中公投」獲得逾78萬票,數量的確不少,至於3個含有「公民提名」的方案,得票率亦達九成,相反棄權則僅佔9%,絕對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當中獲得42%支持的真普選「三軌方案(「公民提名」、「政党提名」、「提委會提名」)」「脫穎而出」。
 
  選舉結果自欺欺人
 
  不過,這又是否「實際」的民意?
 
  先來一個矛盾對決:同樣由港大民研計划負責,上月透過電話訪問了1000余名市民,結果是51%受訪者支持提委會提名,相反反對的則佔28%;另外,真普聯本身年初進行的民調亦指,50%贊成「公民提名」後提委會必須確認提名,18%則反對,其中提委會應按政治准則去篩選特首候選人,例如「愛國愛港」、「不與中央政府對抗」等,支持和反對的分別佔了38%和36%。
 
  以上可以清楚看到,支持「公民提名」的民意,民調結果與「佔中公投」結果存在顯着差距,前者所反映的似乎是反對稍多,後者卻是一面倒地支持。在這樣的情況下,肯定只有一個是真,另外一個是假。那麽,何者才是真相?倒想聽聽,兩個主辦單位的看法。
 
  一再重申,「佔中公投」的「量」雖然較多,得票高逾78萬,不過論「質」,隨機抽樣的民調則更公平、公正,更具全面代表性。
 
  首先,參與「佔中公投」的,很大程度上均支持「佔中」及「公投」,在樣本方面已經存在極大問題。此所以,3個「公投」方案共獲九成得票率,可是投票率卻僅佔全港選民人數的兩成多,遠較本港過去的立法會及區議會的投票率為低,即是過往有投票的今次沒有投票,則該批選擇做「沉默多數」的意見,並無在今次「佔中公投」表達出來。事實上,只有兩成多的投票率,「國際准則」而言這個「公投」也是無效的。
 
  再說,「佔中公投」不受《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法律保障,僅僅依靠身份證號碼和手機號碼認證,坊間便多有質疑投票率及得票率的「水分」不少,甚至有指實際投票人數相信約30萬至40萬人。面對「水分」問題,主辦單位卻是「只眼開、只眼閉」,一方面並無采取積極辦法排除「水分」,尤其解決擅自取用他人身份證投票的問題,另一方面卻積極呼籲支持者前往實體投票,一心催谷投票率。某程度上,這個抱有預設立場的球證,連同抱有預設立場的一眾球迷,對於投票率和得票率的節節上升,豈非同樣抱着「自欺欺人」的態度呐喊助威?
 
  凡此種種,前作《「佔中公投」的真面目》(詳見6月22日《香港商報》A1版)已經有所預言,「公民提名」本來就是「佔中」在種種操作下的預設答案。
 
  總的來說,今次「佔中公投」所反映的客觀事實,肯定不是「公提」乃主流民意,而僅能反映支持「公提」及「佔中」的實際人數——不過,當中又肯定沒有78萬人這麽多。心水清者,應該留意到本文一直以「78萬得票」的字眼形容,因為無法確定是否等於「78萬人投票」,更不會說這是「代表了78萬人的民意」。到底實際人數有多少?相信只有手握詳細投票數據以及「水分」資料的單位才會知道。
 
  堅持「公提」普選無期
 
  雖然,「佔中公投」不能反映主流民意,但卻肯定在本港政改議題上發揮不輕的作用。
 
  一方面,除非有人膽敢質疑並否定「佔中公投」的有效性,「公民提名」無可避免會成為整個「泛民主派」的爭取方案,由激進派到溫和派均勢受這個「佔中公投」的綑綁騎劫。事實上,對於「佔中派」的高度操作,早在「全民商討日」選出3個「公提」方案之時,「泛民」營內便有人直斥其非;可是,到了「全民投票日」,這種較為理性客觀、特別是不惜自我批判的聲音,已經基本噤若寒蟬和被歸邊了。昨日,就有溫和派人士宣布,決定無限期擱置推動溫和政改方案了。可以預期,「公民提名」得到「佔中公投」的強力背書,無疑更加唯我和排他,是故除此以外的其他方案,在「泛民」營內肯定成為「禁忌」,在「泛民」陣外亦勢受盡打壓,不可能再有生存空間。要知道,任何方案均須立法會三分二多數通過。然而,「公民提名」卻是注定不能生存的。或曰,這是「中央不准」的問題;其實,這是「法律不准」的問題。試問,一個不符合基本法要求的方案,是合法的嗎?由此方案產生的行政長官,是合法的嗎?不會面對司法覆核的挑戰嗎?倘若香港真個采納一個不合法的普選方案和行政長官,到了生效及上任當日才遇法律挑戰,屆時政改不得不推倒重來,非法當選的特首亦不得不依法下台,豈非淪為歷史笑柄?豈非造成嚴重的憲政危機?堅持反對不合法的政改方案,實乃每位香港市民的應有大義,這是絕對不能肆意妄為的嚴肅問題。
 
  說到底,香港要實現普選,大前提乃建基在基本法的框架上,進而就是凝聚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佔中公投」得出「公民提名」的預設結果,無論在法律上抑或政治上,均肯定無助糅合一個真真正正切實可行的普選方案。決意堅持「公民提名」,2017年可以普選行政長官的願望,或恐因此毀於一旦。
[責任編輯:香港商報編輯]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