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中韓經濟融合影響深遠

2014-07-15
来源:香港商报

  在日本修憲解禁自衛權的敏感時刻和中韓齊感憤慨之際,兩國間的互動特別是習近平主席訪韓之行,自然備受各方關注。兩國峰會談到區內各項政治議題,日本及朝鮮的最新局勢自列入其中,但達成的經貿加強合作協議影響同樣重大,絕不容忽視。

  中韓經貿轉向互融

  峰會期間達成的經貿交流新協議,其內容可以「兩硬兩軟」來形容。「硬」者仍較具體的項目,一是在金融方面,另一是在產業發展方面。金融項目主要是與人民幣國際化相關的,包括在首爾設立人民幣清算中心,發行韓國人債,和給予韓國800億元人民幣的RQFII額度等。產業發展合作包括鋼鐵、資訊及電子等行業的項目。「軟」者乃方針及機制上的合作事項,一是要在今年內完成兩國自貿協定(FTA)的洽談,二是習近平邀請韓國共同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而韓國總統朴槿惠則積極回應中方的建設絲路經濟帶倡議。

  上述「硬」項目反映兩國經貿合作繼續穩步前進,而「軟」項目的長遠意義更大,必可為兩國合作再上層樓及持續拓展提供基礎。事實上,中韓經貿合作的深廣度已相當高:中國已成為韓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的韓人外游及韓資外投目的地,而韓國亦成了中國主要貿易夥伴之一,且中韓貿易已超過中日貿易。當上述新的「軟硬」合作項目逐步落實,兩國經貿合作必將進入更緊密的新階段。有論者指,兩國合作將由互補互利轉向互融階段,確有其道理。

  經貿合作影響地緣政治

  經貿合作強化,不單可為兩國帶來互利的經濟效益,還有其他十分重要的長遠戰略意義。中韓經濟走向互融,在中近期必有重大地緣政治意義:韓國與中國的共同經濟利益範疇日大,更不可能跟隨着美國圍堵中國,只能在中美間保持中立,從而粉碎了美國借「重返亞洲」建立美日韓的反華聯盟。三國最多只能在針對朝鮮上協調政策,而即使在這方面,日、韓也逐漸有自己的算盤,策略上不再完全與美國一致。

  從更長遠看,中韓經濟融合將有助建立儒家文化經濟圈。這種概念早於上世紀70年代在西方出現,認為儒家文化地區的經濟均可迅速發展。韓國在地理及人文上接近中國,加入經濟圈的機率更高。如是則中國在地區的影響力將更大,作為地區經濟核心的地位更鞏固,韓國則可由此大增發展空間,并通過與中國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這種走向已開始露出苗頭,據報中國已邀請韓國參與由中國主導建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從而讓韓國在地區建設上有更大的話語權及影響力,以韓國的實力亦應擔負起更大的推動區域發展責任。

  然而,美國則力表反對,指AIIB可能在政治上被中國惡意利用,韓國加入將影響美韓間的互信。韓國一時間或許仍會依從美國而暫不參建AIIB,但有關的政治效應則已顯現:韓國必感謝中國的邀請,而埋怨美國的阻撓。當然,韓國若積極參與中國的絲路經濟帶建設,仍可與中國共同推動區域協作及發展。

  中韓FTA不利日台

  中韓經濟加強合作,在即期也將有重大影響。中韓FTA的加快達成協議,將會對日本及台灣非常不利。由於韓日間及韓台間對中國內地出口產品的類同度很高,故韓貨先得FTA優惠,將可搶占日台貨品的市場份額。中日交惡已令日本難於近期與中國達成FTA協議,這個虧是吃定了。台灣則自取其咎,本來簽訂了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也因島內反對而被擱置。商談中的貨物貿易協議,前景亦因而難以樂觀。難怪馬英九在得知中韓FTA的消息時,即表示「心急如焚」。其實他本身也責任重大,上任以來管治無方難控大局,以致在兩岸關系的重要環節上遭遇挫敗。

  當然,中韓FTA先行出世阻不了中日及兩岸企業的合作。為彌補沒有FTA的缺陷,日台企業必須加快轉移到中國內地,從而繞過海關壁壘。再加上日台本土問題叢生,這將加快這兩地的產業空洞化。

  凌昆

[责任编辑:黃錦霞]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