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6

不靠谱的反腐药

2014-07-15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张敬伟

  反腐药的科学证伪与现实正道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决策研究组发现,受贿金额越多,受贿行为对大脑的刺激就越大。这一说法促使外界讨论是否可以利用药物或治疗方法来抑制腐败倾向。“吃药反腐”说随之引发公众关注。

  吃药反腐,鬼才信。就像后悔药,世上有没有,答案是显然的。果然,对于坊间频传的反腐药之说,中科院的专家出来辟谣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纾明言,他研究的课题与腐败、贿赂行为没有任何关联,主要是为了研究什么样的脑神经机制会导致“金钱会使人们违反公平原则”这一社会现象。

  专家的专业解释虽然拗口,但也证伪了反腐药的存在。舆论场讹传为反腐药,民间宁愿相信有这种药,一方面是舆论场以标题党来吸引眼球哗众取宠,一方面是公众对于越反越贪前腐后继的社会现象,不满而困惑---希望有一种反腐灵药,让那些有贪腐机会和风险的人士,吃了免疫,一劳永逸地杜绝贪腐现象。

  由是而言,反腐药的科学证伪,反而不是主题,公众不切实际的反腐愿景才是重点。即,公众渴望更有效更制度化的反腐之道。

  当下反腐,比任何时候都来得严厉。一批批“大老虎”纷纷落马,而且级别极高,有些达到“副国级”,而且腐败是全方位的跨界,党政军都有涉及。从目前的反腐态势看,后续还有更多更大的“老虎”。而打过“老虎”,还会有更多的“苍蝇”被反腐“蝇拍”击中。

  按理说,打了那么多“老虎”,腐败现象应该少了,官场应该清明,吏治亦当廉明。但人们在对反腐运动的强力叫好的同时,也对运动之后贪腐现象是否禁绝充满不确定感。

  熟悉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明洪武清嘉庆都曾进行过疾风吹劲草式的反腐运动。挖出的贪官数量,惩治贪官的烈度不可谓不强,但严刑峻法并未消弭贪腐现象。明清之亡,官员系统性贪腐是主因之一。用流行逻辑,即猛药疗治的反腐运动难以撼动贪腐根基,制度性反腐才有意义。

  现在是法治社会,中央反腐呈现三位一体的立体格局。即以党纪条规和法制法治,构建制约权力的制度牢笼,以严密的他律体系将权力纳入制度规范;其二是运用舆论和大众监督将权力运行纳入阳光之下,让舆论和公意对权力进行全流程的风险监督;其三是上抓老虎对高层权力予以棒喝,下打老虎对基层官场予以威慑。

  现在的反腐成绩表,实为系统化反腐的实践成果。当然,在反腐手段的运用上,自上而下的反腐利剑出鞘,发挥出主体作用。但新媒体呈现出来的网络反腐功效,亦十分彰显。另外,官员资产透明化的一系列政策设计和执行,中央基于权力系统自上而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作风整治,以及涉及官员职责与待遇的严格量化与监管,亦让整个权力系统开始踏着制度的节拍纳入了依法行政祛除特权流弊的轨道中。

  人们没有必要担忧现在的反腐会落入历史的怪圈,因为法治反腐和制度约束,已经彰显出其应有的权力制约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民意苏醒和公民意识的催发下,公民社会的力量倒逼也决定了现代反腐不是清官反腐的浅尝辄止,而是制度反腐的升级与法治反腐的升华。

  值得一提的是,制度反腐和舆论监督固然是遏制腐败现象滋生的关键要素,但他律依然是底线原则。道德意义上的自律,也是反腐的重要一环,自律与他律不可偏废,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还有就是,市场经济是系统化的利益场,各种利益因素都应考虑到。即官员的正当获益途径亦当合理设计,其职业付出和利益所得应该是平衡相符的。成熟的市场法治国家,实行高薪养廉制度,值得借鉴。就历史经验而言,实行高薪的北宋王朝,官员绝少贪腐现象;官员薪水可怜的明清两朝,则是贪腐最为严重的时代。

  反腐,制度、法治、监督、自律、利益一个都不能少,这才是反腐的正道逻辑。

[责任编辑:朱劍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