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山海經》里就曾這樣描述福建,「閩在海中」。臨海而生的閩人有數千年悠久的航海傳統。福建擁有全國最曲折的海岸線,以及由此出現的眾多的天然海灣。尤其是福、泉、漳、廈四大港口,接力賽般地成為中國的海上門戶,與其他區域不同的是:福建的港口都以港口群的方式存在。以福州為例,福州港周邊的有:甘棠、馬尾、吳航、江陰、三都澳等;泉州港周邊有:后渚、安平、蚶江等3灣12港;漳州月港則有雙嶼、浯嶼、梅岭。這些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商業集散地。
由於台灣海峽的獨特地理優勢,福建各港口出發的船只可以上北洋(朝鮮半島、日本群島)、下西洋(中南半島、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走南洋(菲律賓群島、部分印尼群島)、過台灣;這是廣東、浙江的地理位置所沒有的。福建各港口成為福建以北下西洋、走南洋與南邊人民上北洋的重要樞紐。藉助季風、洋流的作用、由福建各港口出發的商船持久地、大規模地進入東盟地區;因而使得該區域的文化深深打上了带着福建口音的中華文明的烙印。
歷史上,一艘艘福建制造的「福船」滿載絲綢、茶葉、瓷器,沿着「海上絲綢之路」駛向遙遠的國度,拓展對外商貿往來;閩人亦搭上商船,順着「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創造了「下南洋」的輝煌歷史。
宋朝官員呂頤浩認為:「南方木性與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為上,廣東、西船次之,溫、明州船又次之」。從此,以「福建」命名的「福船」就成了木質帆船時代的世界典范。正如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所說:沒有中國在航海技術上的指南針、水密艙等的影響,就沒有歐洲人的世界大航海。
鄭和下西洋創文明范式
福建人以航海聞名於世,西洋對閩人來說並非神秘的海域,明初的福建在宋元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相當廣闊的海上交通網。當時由泉州和福州出發的海船,北抵日本、朝鮮、南通東南亞各國,西達印度洋、波斯灣的阿拉伯世界。最遠處到了非洲東岸。
唐宋元以來,閩人的海洋文化、造船技術、海外商業網路早就為鄭和下西洋准備了包括海外的路線與人脈在內的文化、物質支持。
宣德懷柔經濟大海
明永樂至宣德間,憑藉着閩人世代用生命、白骨開辟出來的航線,三寶太監鄭和舟师累駐福建長樂太平港,七次下西洋。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明代對外關系和中外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從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他率領巨舶百余艘,七次下西洋,歷時29年,航程十萬余里,到達西南太平洋、南亞印度洋、東非等地區的大小30多個國家,以其規模之龐大、航跡之廣遠而稱雄於古,蜚聲於今。
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從古到今一直是個備受爭論的問題。有人稱是為了「蹤跡建文」和「耀兵異域」。但福建省長樂市鄭和研究會秘書長曾國新卻稱此論為沒有根據的臆測。據他多年研究與通過分析鄭和下西洋的決策者明成祖朱棣的碑文、敕書,執行者鄭和刊立的長樂天妃碑碑文,隨行者馬歡、費信、巩珍等人的航海筆記,可以證實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宣德化柔遠人」和「經濟大海」。
他認為,鄭和下西洋,面對的是有着豐富資源然而絕非中國對手的東南亞、西亞和非洲各國,卻沒有像歐洲殖民者那樣掠奪財富,屠殺無辜的人民。鄭和送去的是禮物,維護的是和平和尊嚴,带回的是尊重和貿易。比起歐洲殖民者的暴力掠奪,鄭和時代東方海洋秩序的建立,為人類多遠文化的和平共存,也為人類合理利用海洋和開發海洋提供了一種文明范式。像「鄭和下西洋」這樣的壯舉沒有去破壞世界的自然秩序才是人類文明的更好選擇。
重提「海絲」意在復興
福建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歷來是海外了解中國的窗口和中外交流的橋梁。在中原文明的框架內,福建只是東南海域的一隅;但對西方人而言,福建可是這個東方大國的着名省份之一。福建是中國從海路實現與國外交往的主要區域,也是國外認識中國的窗口,許多外國人尤其是歐洲人通過了解福建進而了解中國。閩人自唐、宋、元不斷開辟的新航線,以及其所積累的航海技術成就了鄭和下西洋,當歐洲人開始突破陸地的局限駛向大海,明朝卻從海上退縮了。東南沿海的閩商開始以各種方式撕開明朝的海禁,延續「海上陶瓷之路」,開啟中國的白銀時代。在明清兩朝嚴厲的「海禁」政策下,我們看到了中西文明交流史上的一個奇特現象:在老歐洲人的眼里,中國民間的海外貿易商代表的就是中國;而在明清統治者的眼里,這些違例下海的閩人卻是一些不安分的王朝棄民。可以看到的是,正當明清實施閉關鎖國時,歐洲列國開始了以海上開拓、殖民為特徵的資本主義發展。歐洲的海商是政府特許、皇家支持,他們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急先鋒,他們不僅在當時為自己的政府、文化所褒獎,而且名垂青史,是民族英雄。而被視為棄民的閩人,卻是在自己生存文化的推動下,世世代代、前赴后繼,以累累白骨砌成了一條海洋之路。他們以民間微薄之力,搏荷西葡法英五國政府殖民之強,居然在東南亞也開發出那萬里袤地,季風穿行,椰林搖曳。正因明清政府的海禁,福建海洋文明在世界工業化浪潮中的夾縫生存,舉步維艱慢慢走向萎縮,直接造成了古中國被迫參與到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變革。近代百年以來的屈辱不容淡忘。在這個背景下,回顧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打造21世紀新海上絲綢之路的現實意義便逐漸明晰。蔡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