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度報道 > 資訊

福建海絲淵源深厚

2014-07-22
來源:

   發端於漢朝時期的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穿越整個中亞地區,構成人類文明交流的國際通道。而隨着時代的更替,作為統治中心的中原已支撐不了一個龐大的帝國,於是重心跟隨滔滔江河一路東移,奔流入海成為大勢所趨。

 
  中國東南,憑海臨風。在中國開啟海洋文明時代歷程中,福建是一個怎麽也繞不開的省份。一旦機遇來臨,彷佛只輕輕一抬腳,閩人便投身於風險莫測的海洋征途中。
 
  早在六千多年前,閩人的祖先就借由簡陋的船只,隨着季風向大洋深處遷徙,他們被后人稱為南島語族。他們被季風送到台灣、東南亞諸島,然后像飄蓬一樣在太平洋上漸漸擴散,鋪就一條由季風和洋流鋪成的商路。這個面朝大海的族群,在海上拓展生存空間的腳步從未停息。在漫長歲月里,不管大陸如何風云變幻,他們始終將中華文明與物產向海洋的縱深傳播,閩商這一族群由此而來。
 
  大唐中葉,戰爭與叛亂令到中國失去了對陸上絲綢之路的控制權,中國的對外貿易開始從陸路轉向海路,福建成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始點。
 
  當通往西域商旅的駝鈴聲逐漸喑啞,東南沿海岸邊的福船早已揚起風帆,駛向遼闊的海洋。一艘商船的載重量相當於700頭駱駝運輸量的總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優勢愈發凸顯。
 
  在中華版圖中偏居東南一隅、長期置身化外的福建,從此走進寬闊的太平洋。三十六姓出使琉球,歷代閩商下南洋,造就了今天在海外的兩處中華文明飛地。以開放、進取、包容、自信為內涵的海洋文化,成為中華民族以大河文化為主導的多元文化之一。
[責任編輯:香港商報編輯]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