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3

武功山的福寫意

2014-08-25
来源:香港商报

武功山仙境般的风光为「福山」之意增添了梦幻色彩

  武功山,歷史上曾與衡山、廬山并稱江南三大名山,明朝人劉鑒在《武功記》里面寫到:「東南天柱有三,蓋衡廬與武功。衡首廬尾武功中,跨袁吉,屹立最高……乃乾坤之勝境,神仙之福地也。」武功山以1918.3米的海拔,號稱江西境內第一高峰,位於江西省萍鄉市、宜春市和吉安市三地交界處。三地有著不同的風土人情,生活在武功山周邊的人們,自古以來就把武功山當做心目中的一座聖山、「福山」,是祈福消災的神聖場所。香港商報記者 黃穎 郭美勤

  祈福敬天自古流傳

  武功山曾是宗教聖地,被佛道兩教視為「洞天福地」,「武功山」的命名和道教傳說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山上至今依然留存部分文物古蹟,并發現了全國最大的道教遺址群,構成武功山豐厚歷史文化遺產中的重要一頁。遠在東漢時期,道教祖先葛玄、葛洪就在此修道煉丹,以求長生修仙;西晉又有武氏夫婦等在此養生;三國時吳國大將羅霄也在此隱居,故整個山脈以此命名為羅霄山脈。此后,來此許願、祈福、養生、修道等的香客信士絡繹不絕。一則景色絕佳,有仙則名;二則山勢巍峨,古人認為離天最近,與上天溝通能「快登天庭」,許願自然就能最快地得到回音和庇護。

  據明朝翰林院庶吉士張程編寫的《武功山誌》記載,安福知縣遇到天旱,率民眾登山求雨的就有三次,分別是宋理宗年間,明嘉靖年間和明萬历十七年。

  宋徽宗皇帝還特意加封武功山為「冲應真君」,「肆加褒崇,特建封號,尚祈歆懌,永福此邦」。可見,上至朝廷,下至縣官和黎民百姓,在武功山祭天祈福由來已久,影響深遠。人們遇到不順心的事,都要到武功山祈求一番,民間叫「朝武功」。武功山周邊民眾對天的崇拜和對大自然的敬畏可見一斑,從安福上武功山的幾條大路的名字也可以印證:西面經從錢山上武功山的路叫朝天路;東邊經宜春從文家上武功山的路叫朝聖路;南面經贛江從泰山上金頂叫朝仙路。

  在武功山周邊,人們大量供奉的有一個主管「福」的菩薩,這菩薩也有真實原型。劉像,唐代蜜湖(今安福縣楓田鎮)人。歷任安福縣令、職方員外郎、穎川團練使等官職。因屢次提出治國之策,抵卸吐蕃入侵騷擾,被封為「益國公」。任安福縣令時,為政勤懇,經常深入農家關心農事,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深得百姓愛戴。縣人懷念其德,立廟祭祀,尊為福主菩薩,也表達了對幸福的追求和企盼。

  福山福水福中人

  武功山的茂林山水間,有一處三天門太極宮遺址。太極宮是武功山最重要的道教場所,是道教鼻祖葛玄來武功山首開道場的地方,歷史上規模宏大,香火十分旺盛。宮前保留有一座建於清道光年間的石拱橋,名曰「賜福橋」,橋面寬2.6米,高3米,跨5米,工藝精湛,美觀大方。游人過橋來能得到葛仙的賜福,寓意十分明顯。

太极宫遗址

  行至圖坪庵遺址區域,即現在箕峰景區入口,有一個體形較大的香爐,匾額上書「一路福星」四個大字,願望亦十分美好,據考測,這里之前應有大的宮觀,現僅遺留牆腳。此處有唐朝始栽的兩棵銀杏樹,至今已有1300年,《武功山誌》中記載,「東華西實,來年易之」,即今年東邊的樹開花,西邊的樹結果,明年則互換過來,很是特別。

  在廣濟宮遺址等處,也有「福自天申」的石構件等各種豐富的福文化遺蹟。「福自天申」寓意福從上天祈禱而來。在武功山,「天」不是簡單的上天之意,而是代表大自然及其運行規律,即所謂的「道」。人們要遵循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并在尊重自然規律當中得到幸福。

  武功山連綿十萬畝的高山草甸、紅岩峰瀑布群、金頂古祭壇群,堪稱江南三大絕景,令人神往。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冬游武功山,為山中奇景所陶醉,寫下了《游武功山》:「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嶺堪比武功山。觀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雲間。」武功山的高山草甸海拔之高,面積之廣在世界同緯度名山中都是絕無僅有的。10萬畝草甸綿綿於海拔1600多米以上的高山之巔,穿雲入霧,南方人無需遠赴邊陲,便可領略北國風光,被專家稱為「奇山伴草甸,天下一絕。」天地造山,山水納福。這種仙境般的風光,也為「福山」之意增添了夢幻色彩。在武功山,走過朝仙古道、賜福橋,看過三天門宗教遺址群、玉皇殿、古壇遺址、「仙逕」石刻、觀音廟、江南樹王、快登天庭等蘊含著深厚文化積澱的景點,祈福,如今仍然是人們來到武功山必做的事情之一。山勢巍峨,離天最近。祈願求福,離心最近。從無怪乎山下安福縣的人們也要說:「來安福武功山,游五福山水畫。」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