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英媒:人民币离储备货币有多远?

2014-08-27
来源:新华国际

   英国金融时报网27日发表渣打银行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业务全球主管、董事总经理尤卡·皮尔曼为该报撰写的题为《人民币离储备货币有多远?》的文章。文章说,人民币正逐渐被全球许多央行接受,如今它被许多人视为一种事实上的储备货币,并且已稳步走在成为官方储备货币的路上。

  许多央行患上了“人民币热”,对用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人民币表现出浓厚兴趣。如今有50多家央行正积极地利用在岸或离岸市场这么做。

  动作幅度最大的是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这些地区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投资纽带正在迅速巩固——但即便在欧洲,有些央行也正忙于把人民币配置于储备中。

  今年早些时候,法国央行宣布其正活跃参与人民币市场,7月,瑞士央行(Swiss National Bank)获得中国央行15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配额。这两个规模庞大、经验丰富的玩家的举动,可能在欧洲国家央行中产生巨大反响,引发其他央行的仿效。

  鉴于人民币尚不具备官方储备货币资格,上述央行在储备配置方面的举动更加引人注目。这种举动强有力地表明,持续推进国际化的人民币被寄予了厚望。

  尽管人民币不大可能很快挑战美元对国际储备货币的主导,但国际货币体系正迅速地“多极化”,人民币作为一种储备和交易货币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目前人民币是全球支付中使用量第七大货币,预期到2020年将上升至第四位,仅次于美元、欧元和英镑。就这一点而论,许多央行投资人民币的意义越来越大,因为持有人民币储备可以为支付来自中国的进口账单提供缓冲。

  中国央行给予外国央行直接进入人民币银行间债市投资的特别权利,帮助铺平了外国央行接受人民币的道路。中国政府也在合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配额机制中给予外国央行优惠待遇,中国财政部还在离岸市场上、面向几家外国央行和地区货币管理当局招标发行国债,这是一个主权国家采取的前所未有的做法。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则,央行不得把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货币汇报,因为人民币仍受到一些管制,意味着它在理论上不满足“可自由使用”。这表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看来,外汇储备只要投资于人民币,就已不再是外汇储备。

  然而,有些央行仍开始将离岸和在岸人民币投资汇报为官方储备,表明它们认为人民币在实际中已满足“可自由使用”的标准。

  尽管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汇报规则,这种情况仍是可能的,因为央行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汇报时不必披露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情况,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会严格审查汇报内容,除非该国参与了一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项目。

  上述央行的举动显示出,目前公共和私人部门在塑造人民币未来的过程中发挥着强大作用。

  鉴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角色,它是一个尤为关键的玩家。如果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储备资产(实际上也就是一篮子储备货币)——明年将审议此事——这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实际上,被纳入特别提款权将成为对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的官方认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有成员国的央行将通过持有特别提款权,自动获得人民币敞口。这将促使其他央行进入人民币市场,推动已经入市的央行增加人民币配置。

  然而,即便不采取这一步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可能会通过规定如何“官方”汇报人民币投资,在人民币国际化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一规定可以确保中小央行和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项目的国家,不会像现在那样、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汇报规则而无法投资人民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待人民币的态度,应当以事实和对人民币使用情况的技术分析为指引,而不应受到政治因素的左右。

  几乎毫无疑问的是,如果各央行获准以有利于增强自身应对外来冲击能力的方式管理外汇储备,那么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将大大提高。中国是全球的主要贸易国、人民币正快速国际化,对大多数央行而言,这都意味着需要将外汇储备的更大部分投资于人民币。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