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6

揭秘:毛泽东逝世前的神秘手势

2014-09-0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洋宝贝”娇娇(李敏)是维系毛泽东和贺子珍情感的唯一纽带

  贺子珍是在天津收到已经从西柏坡搬到北平香山双清别墅居住的毛泽东的这封回信的。此前,她本是和女儿娇娇、毛岸青、贺怡一起进京的。但就在行至山海关时,贺子珍被挡在北平的门槛外面,只能在天津守望。此后,贺子珍被安排在上海休养。1953年毛泽东约见贺敏学时,曾提出让贺子珍再婚。贺敏学深知妹妹的性格,他告诉毛泽东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年后的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召开,毛泽东在开幕式上讲话的录音通过电波反复播放,传遍大江南北。已经17年没有听到毛泽东声音的贺子珍,在收音机里偶然听到了她朝思暮想的“老毛”那熟悉的湖南口音,她竟然一下子僵坐在椅子上晕了过去,直到第二天才被人发现。而开了一夜的收音机,已经烧坏了。

  得知贺子珍病倒的消息后,60岁的毛泽东在女儿李敏面前第一次流下了泪水。花甲垂泪,只因经历过太多的生离死别。为了革命失去了妻子、弟弟、妹妹、儿子、女儿多达十几位亲人的毛泽东,托女儿给贺子珍带去了一封信,劝她要听医生的,看病吃药,不要抽那么多的烟。毛泽东的来信胜过任何良药,痴情的贺子珍病情很快恢复。在北京学习、工作的女儿李敏就这样成了母亲与父亲之间的信使,来往于北京与上海之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委托女儿给贺子珍捎来了一块白手帕。这块已经泛黄发旧的白手帕,是毛泽东一直用着的。而对女儿每次的上海探母之行,毛泽东都要为李敏亲自打点行装,备好各种北京的土特产品。同样,李敏每次回京,贺子珍总会让女儿大包小包地带上“老毛”当年爱吃的在北方又不易买到的时鲜蔬菜。据李敏回忆,有一次,母亲贺子珍还特别请她给父亲带去一个耳挖勺。因为贺子珍知道毛泽东是个“油耳朵”,喜欢掏耳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小小的一块白手帕和小小的一只耳挖勺,它们所承载的该是如何用语言也无力形容的爱情!

  女大当嫁。被毛泽东视作“洋宝贝”的女儿的婚事牵动着身在北京的毛泽东和在上海的贺子珍。1958年,当女儿领着自己的男友走进中南海的丰泽园时,毛泽东不动声色地端详了一下这个名叫孔令华的英俊小伙儿,父女只是相视一笑。对这个未来的女婿,毛泽东同意了。但毛泽东没有忘记这个“洋宝贝”女儿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他主动跟李敏说:“你们的事,是个大事。我同意了,还要征得你妈妈的同意。如果你妈妈没有意见,你就跟小孔去见他的父母。俗话说:丑媳妇也要见公婆哩!我的娇娃不丑,更要见公婆。”而此时已经搬到南昌休养的贺子珍同样告诉女儿:“你爸爸同意的,我就同意。”

  1959年,毛贺庐山秘密相会。毛泽东手书“相见时难别亦难”……

  时间的脚步终于走到了1959年。这年夏天,庐山会议召开了。庐山会议的功过是非任人评说,但这次会议的召开却给毛泽东与正在南昌休养的贺子珍的会面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缘。而创造这个机缘的正是当年力劝贺子珍走下井冈山的曾志。

  早在1937年,当贺子珍前脚离开西安,曾志就后脚走进西安,两人遗憾地擦肩而过。一到延安,曾志就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主动地把贺子珍之所以出走并且自己极力挽留的前因后果跟曾志说了,并感叹道:“我同贺子珍还是有感情的,毕竟是十年夫妻嘛!”同22年前一样,随同丈夫陶铸(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来参加庐山会议的曾志,在南昌看望了贺子珍之后,一回到庐山,她就去见毛泽东,并告诉他看望贺子珍的情况。毛泽东再次极其真挚地说:“我想见见她,毕竟是十年夫妻嘛!”同时,毛泽东请曾志对在江西挂职锻炼的副省长汪东兴讲:“乘江青还没有上山之前,将贺子珍接来。”毛泽东还认真细致地指明具体时间是“晚上两点,当卫士封耀松值班时再来”。

  在汪东兴的安排之下,“毛贺会面”由曾志和时任庐山会议江西接待委员会主任的方志纯的夫人朱旦华(曾是毛泽民的第三任夫人,毛远新之母)负责。后来,因陶铸怕江青知道后生发事端,曾志的任务改由杨尚奎(时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的夫人水静承担。1959年7月9日晚,毛泽东和贺子珍终于相见了。地点就是蒋介石为夫人宋美龄建造的著名的“美庐”。这次会面是秘密的,当事人一直都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几十年后才讲出来。而毛泽东一辈子也没有公开说起,包括对他们的女儿李敏——庐山会议后的8月23日,刚刚回到北京才一天的毛泽东就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为自己的“洋宝贝”女儿主持了婚礼,这是他在庐山相会中答应贺子珍的。而在庐山上,毛泽东也没有忘记帮助“毛贺相会”的几位女性,前后两次在“美庐”请她们吃饭——第一次请的是曾志和朱旦华,4个菜;第二次请的是曾志、朱旦华和水静3个人,6个菜,毛泽东还陪3位夫人喝了一杯茅台酒。辣椒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毛贺庐山相会,用东梅的话说“是外婆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贺子珍是在水静和卫士封耀松一左一右搀扶着走进“美庐”二楼的客厅的。22年,夫妻再相逢,贺子珍这一年整整50岁!毛泽东66岁。

  相逢不似长相忆,一度相逢一度愁。贺子珍似乎有些恍惚,断肠争忍回顾,话未出口泪先流。面对不停哭泣的贺子珍,毛泽东把茶水端到她的面前,轻声劝慰道:“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在毛泽东询问了她的身体、生活情况后,毛泽东告诉她现在“比以前更忙了”。在一问一答中,当毛泽东得知贺子珍在苏联的遭遇后,不禁轻轻地叹了口气说道:“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贺子珍伤心透了,哽咽地说:“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短短的90分钟的会面,没有相拥而泣,亦没有握手言欢,只是临走的时候,贺子珍拿走了毛泽东的香烟和安眠药。因为拿走的安眠药有3种,必须按顺序服用,错服会出事的。毛泽东赶紧叫卫士封耀松打电话给水静,第二天早晨当他得知安眠药已经要回后,连连说:“好!好!”但事后毛泽东告诉曾志,说贺子珍“不行了,她脑子坏了,答非所问”。这出乎曾志的意料之外,她不相信这是真的。其实,对于贺子珍,在分别22年后才见到她深爱的丈夫,早已是无语凝噎,委屈、心酸、激动、喜悦也恰似那一江春水,涛声依旧,一切又该从何说起?毛泽东纵是浪漫的诗人也无法体味贺子珍的心情与心境,剪不断理还乱的她怎能对答如流呢?

  对于庐山相会,东梅说这是外公毛泽东送给外婆50岁生日的礼物。而我却觉得更为令人难解,也最能说明毛泽东依旧惦念贺子珍的,或许正是他在庐山会议期间默写白居易的《琵琶行》。如今,“美庐”的一层展厅里就展示有毛泽东的手书《琵琶行》的复制品。但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在书写中漏掉了6句42个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毛泽东如此手书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相隔22年的“毛贺相会”之后,革命家毛泽东的理性或许已经被诗人毛泽东的浪漫情怀所打动吧?东梅还举例,外公毛泽东在这个时期还曾多次默写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比如《锦瑟》,比如《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尽管此后毛泽东和贺子珍都分别两次和三次登过庐山,但他们此后却再也没有相见,一别竟成永别!

  1970年,毛泽东最后一次登上庐山。在“芦林一号”,有一次他和服务员聊天,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贺子珍对我最好,长得也漂亮。她后来有病,老怀疑别人害她,谁都怀疑,但不怀疑我。”此后,贺子珍安安静静地住在上海湖南路一座幽静的花园里。花园里种有腊梅花,这是毛泽东喜欢的。“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我想这首古诗或许正是贺子珍心境的最好表达吧?

  1979年9月,贺子珍第一次进京,她坐着轮椅走进毛主席纪念堂,实现了毛贺的最后相会

  1976年9月9日,中国的天空和大地一下子笼罩在巨大的悲恸之中。毛泽东的逝世,让高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寿无疆”的中国人一下子变得迷茫起来,好像轮船失去了舵手和方向,禾苗没有了阳光雨露。在东梅的记忆中,似乎只有外婆贺子珍出人意料地异常冷静,她叉着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自言自语:“主席身体不是很好吗?怎么,一下子就走了?”

  东梅在书中记述了外公毛泽东病重时,妈妈李敏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的情景:毛泽东已经不能说话,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用左手拇指与食指在女儿面前画了个“圆圈”。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神秘的符号吗?还是代表一个谶语?后来有人说毛泽东在女儿李敏面前的这个动作,指的是贺子珍。因为贺子珍的生日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所以就有小名叫“桂圆”。而1976年的9月8日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毛泽东恰恰在贺子珍生日的第二天凌晨时分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不知道毛泽东的这个手势究竟是什么意思,或许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了。但如果让我猜,我宁愿相信——圆圈代表的就是“桂圆”贺子珍。

  3年后的1979年,贺子珍迎来她70岁的生日。卧病在床的贺子珍想到北京去,想到她的丈夫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鲜血和生命建起来的新中国的首都看一看。女儿女婿自然满足了老人的心愿。9月8日,坐落在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上的毛主席纪念堂,静悄悄地迎来了最特殊的一位嘉宾——毛泽东的患难妻子贺子珍。贺子珍坐在轮椅上在女儿女婿的陪同下,向毛泽东敬献了花圈,上面写着:“永远继承您的革命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随着轮椅的缓缓推进,随着升降机的缓缓托起,时隔庐山相会又整整过去了20年,贺子珍再次见到了她的“革命战友”,她的“老毛”,可如今——一个在外头,一个在里头;一个坐着,一个躺着;一个醒着,一个睡着;一个来了,一个走了……贺子珍下定决心听从亲人和医护人员的提醒:不能哭。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她真的没有哭!经历了人生的至乐、至苦、至恨、至爱的贺子珍,紧紧地用牙齿咬着那块毛泽东送给她的白手帕,强忍着不让自己哭出声来,而滚动在她眼里的几千次几万次的一滴泪,怎么也掉不下来哟!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贺子珍——英雄的女性!我不知道,您嘴里紧紧咬着的这块白手帕,是不是42年前的1937年您送给“老毛”的那一块?

  丁晓平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