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礦工孩子難忘青蔥歲月

2014-09-11
来源:香港商报

何志從(左)與李橋瑞(右)返回礦村時,巧遇別號“大煙斗”的礦工兒子藤應裕,3人都是礦工二代

  礦工孩子李橋瑞及何志從,一個走父親的路,青年時代在馬鞍山礦場做監工,直至礦場結束;一個則沒有繼承父親的耕種事業,大專畢業後做管理工作。兩人早已搬離礦村,然而仍念念不忘青蔥歲月,不時回來,何志從更在退休後搬回村內路尾的老家,將舊家園整理,矢志在此終老!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嗟嘆與台灣九份差遠了

  馬鞍山礦村像台灣的九份,大家都是因礦場而生的地區,都建在坡地,但論人氣及生機則差遠了!在李橋瑞及何志從帶領下,記者走過半條礦村,進入生滿長草的碎石路到礦洞入口,感覺周遭環境非常寂靜,尤其礦場之路,更是荒涼!

  李橋瑞說,他的礦村老家是馬鞍山上村213號,是一間小石屋,由3歲住到12歲,之後搬往碼頭那邊(現為恆安朥),父親以400元賣給工友,那工友後來又將之轉手他人。從信義會恩光堂走不夠5分鐘,就到橋瑞的舊居。這段路雖然很短,但卻滿載了他的回憶,「這裏以前是鄧香士多,有汽水賣;老俞在這裏賣雲吞麵,俞記雲吞,好多村民食過架;鹣,這裏是飛髮舖,冧晒;咦,這處是『毛澤東』(花名)故居喎,變咗官地喇!」

  不忍家園漸毀決意修葺

  期間上村190號屋前人影晃動,李橋瑞大叫:「『大煙斗』間屋呀,呢個好似係佢個仔?」屋前男子與他們相認後,確認是喜愛吸煙斗的礦工滕成祺的兒子滕應裕,這名較他們年輕的礦工二代,不忍家園漸毀,決意要將它修葺。相比大煙斗的家,橋瑞的石屋看來完好,但到達時已上了鎖,沒人在內。問道橋瑞會否將小石屋買回,他搖搖頭說:「這間屋咁小,都要十幾廿萬,出面住咗好耐,不買了。」

  李橋瑞非常熟悉礦場環境,很明確指出數十年前臨時工棚所在,那裏是未鑽洞前的露天採礦山坡。記憶返回他廿歲時,當時在外工作的他,父親怕他學壞,叫他回礦場工作,結果走回父親之路,由測工做起,之後升至監工,這個位置可說什麼都要懂,由追礦、選礦到爆破,否則怎能監督別人做。

  入洞掛紅牌離洞轉綠色

  那時他每天都會走經到礦洞的碎石路,上班時由280礦洞入,下班時由110礦洞出,後來280礦洞塌方,改由240礦洞進入。在這洞旁邊,有採礦組辦事處,在前一點有警衛室,礦工入洞時都要將自己名號的掛牌轉為紅色,離洞時轉另一邊的綠色,證明他已離開礦洞,也意味他安全了。然而在礦場工作,確有令人悲傷事件發生,李橋瑞說:「意外一定有,整親手腳是閒事,有幾個人真係死得好慘!」他不欲詳說情況,只道有礦工之死在於太過勤力,燒炮爆破都在中午吃飯時段,但有礦工仍在做,走避不及。

  何志從的家在山腰的路尾,從馬鞍橋附近的一個路口進入,看名稱,就知道這地方是一段路的盡頭。若由他的家走大路到礦場或恩光堂,要好一段時間,但志從自小就懂走山路捷徑,快得多。

  成班小孩周圍跑好開心

  他的家很大,不是屋子大,而是周圍有很多土地,種了果樹及時令蔬果,也有小蓮池,而好幾個原養魚的水池則閒置。這塊土地的經營已很久。何父1948年來港,做了兩三年礦工工頭,就轉行在礦村內耕種。志從在村出世和長大,那種鄉村自由自在的生活至今難忘:「成班小孩周圍跑,捉魚、摘野果,係山坑游水,好開心!」小時的他,除了上學,也要協助父親耕種,「上學都要做嘢架,返學時,鸳廿幾斤菜到山頂市集畀阿爸賣,後嚟就到碼頭個邊。」

  長大後的志從,沒有成為農夫,而是進入浸會學院攻讀社會學,畢業後主要從事人事管理工作。他說有些礦工孩子成績不錯,有在大專院校畢業的,也有在大學讀研究院,一些也在專業領域有貢獻,如山水畫家廖鳳嬌,從事美術教育工作。

  退休後返舊居落葉歸根

  雖然搬離了礦村,但何志從不時返老家,後來父母離開了,眼見舊家園在沒人長駐打理下,有點荒廢,今年60歲的他,3年前就想退休後應該做什麼,想到底,答案是「落葉歸根」,返回路尾家過田園生活。他說回來長住後,對這片土地不離不棄,希望它可變成一處美麗的地方,親戚朋友及有因緣人可來相聚。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