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經濟總量一日超美?專家:不靠譜

2014-09-30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訊】「按照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式,中國的經濟總量29日將超過美國,正式成為世界第一。」《瑞典日報》27日的這一報道在內地引發不少議論,但西方主流媒體幾乎沒有予以關注。關於中國經濟總量何時超過美國,近年來有過太多預測,但具體到9月29日卻受到學者質疑,大部分內地專家都認為,這一報道有誇張成分,意義不大。國家統計局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29日表示,上述論斷更像是一種追求影響力的表述,其在學術上根本站不住腳,「我們沒必要太當回事」。

  總量精確到「天」不科學

  對經濟總量的計算精確到「天」是中國內地學者不認可這一判斷的第一個原因。潘建成分析說,瑞典媒體作出上述判斷,可能是將全年經濟總量除以365天得出平均值從而計算出的結果,但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在一年里都不可能是勻速增長的,因此這種說法「不太靠譜」。除了將經濟總量的變化精確到「天」,購買力平價本身也存在高估中國經濟總量的問題。

  「各國的經濟活動總量是用本地貨幣表示,這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數據無法直接比較」,北京師範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邱東表示,長期以來,人們比較國與國之間經濟規模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當期匯率將各國經濟總量換算成統一貨幣。但考慮到匯率短期變動性較大,國際統計學界開始探索用購買力平價(PPP)來作為貨幣換算的標準。邱東介紹說,所謂購買力平價是指在基準國的一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對比國的等量貨物和服務所需要的本幣數量。

  PPP核算過程誇張

  據《環球時報》稱,目前,國際上很多金融機構和組織認為采用購買力平價計算似乎更具公平性,因為用購買力平價來核算一國的經濟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市場匯率波動的影響。

  但這種公平性也是相對的,中國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室主任張建平表示,即使按照購買力平價進行計算,影響價格的諸多因素也是非常复雜的,核算體系中所選取的指標也有差异,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有很大不同。而且,無論是按購買力平價還是按現價計算的GDP,就算結果顯示中國GDP超過美國了,那也很正常,因為中國的人口比美國要多4倍,經濟總需求的規模之大是不容忽視的。然而,一旦計算人均GDP,就會發現中國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10左右,是遠遠落后的。再者,美國是創新型經濟的代表,自由市場經濟引領著全球高科技的發展,中國則剛剛處於轉型之中,由出口導向型經濟向創新驅動型轉變,與美國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外媒的一份報告就盲目樂觀。

  中國人民大學對外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東升也表示,西方選用購買力平價這一算法,看似公平,但在核算過程中有誇張的成分,其實是在制造新聞。目前學界對於人民幣是否被高估尚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用哪種算法,GDP反映的只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量資訊而非存量,它并不能真正代表財富的多少。翟東升分析稱,GDP數據顯示的是中國經濟規模,但中國人民的幸福指數并沒有被測算。

  內地GDP規模被高估

  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比較項目(ICP)此前發布的一份研究結果稱,按照其提出的購買力平價的換算標準,2011年中國GDP為13.5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規模的14.9%,相當於美國的87%。所謂的「中國經濟在2014年超過美國」正是以此為基礎推算出的結論。但是,這一數據本身就已經高估了中國經濟的體量。

  「如果按照當期匯率計算,2011年中國GDP僅為7.3萬億美元,只占世界的比重為10.4%」。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中心有關專家表示,按照ICP發布的結果,中國物價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是美國價格的54%,甚至比非洲許多國家都還要低。這種對價格的低估導致人民幣的購買力被明顯高估,從而導致GDP規模被高估。

  潘建成也強調,由於購買力平價缺乏一個權威機構認定的真實數值,因此無論是說「中國經濟已經超美」、「中國經濟今天超美」還是「中國經濟即將超美」都只不過是算法的不同而已,中國經濟的真實情况并沒有因此發生改變。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國慶也曾在《人民日報》撰文提醒,雖然中國經濟在過去65年間取得的成就已載入史冊,但更加艱巨的任務正擺在面前。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城鎮化水平低,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解決。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