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英國與歐盟的關系有點不大順。本月26日英國《星期日時報》報道說,德國總理默克爾明確表示,將不會支持英國首相卡梅倫限制低技能工人在歐盟國家內自由流動的說法。而在此前的兩天,英國首相則以拍桌子的方式,表達對歐盟決定提高英國應交納「盟費」(維持歐盟正常運轉的預算費)數額的不滿,并擲地有聲地表示:不會按照歐盟要求在12月1日交納這筆錢。而默克爾與奧朗德的回應則是:誰都得按規則來。歐盟三個最有影響力國家的領導人,究竟出於什麼原因到了相互叫板的地步?這其中的是非曲直又如何看待呢?
增加「盟費」不過是按章辦事
這次引發英國與歐盟齟齬的直接原因是錢。其背景是,有歐盟官員日前表示,因歐盟會計規則發生改變,加上英國經濟增長勢頭超過預期,英國需要在今年12月1日前向歐盟補交21億歐元的預算費。消息一傳出,立即在英國國內引發了強烈反彈。一些反對黨人士甚至將歐盟比作專盯成功國家的「吸血鬼」。首相卡梅倫則在其社交網站Twitter上公開表達強烈不滿,聲稱「歐盟突如其來開出的帳單讓我生氣……此舉令人震驚」,并警告說,這種做法可能威脅到「英國留在歐盟的前景」。
如何看待這里面的是非曲直呢?是歐盟存心要黑英國一把,還是英國有心耍賴少交錢?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
根據歐盟相關規則,年初確定的各國應交納的「盟費」數額,是依據對各國年度經濟狀況的預測確定的。但這個數額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做調整。由於英國今年的經濟表現比年初預期的要好很多,所以歐盟決定上調英國交納的「盟費」數額。同時被上調的國家還有荷蘭、意大利和希臘三國。而德法兩國則因為經濟表現遜於預期,還要被退回一部分已經上繳的「盟費」。
英國朝野當然知道這個規則。之所以仍然反應強烈,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增加的數額(21億歐元)太高了。但這個理由是擺不上齘面的。因為就連英國媒體都承認,「盟費」的調整數額是根據規則自動生成的,英國必須照單付帳。英國《衛報》則評論說,雖然英國官員在鏡頭前都展示出「震驚」和「強硬」,但鑒於計算規則明晰且計算依據均源於各國官方數據,很難相信他們沒有提前預計到這種調整結果。
英國對歐盟缺乏認同
表面上看,英國朝野這次反應強烈是因為「錢」的問題,深層的原因卻是英國本來就跟歐盟離心離德,甚至去意彷徨。要說明這一點,還要從英國跟歐盟甚至歐洲的關系史說起。
英國對於歐盟的前身──歐共體本來是持反對態度的。歐共體成立於1957年,發起國是法、德。英國當時不但不參與,還與奧地利、愛爾蘭、芬蘭、冰島、挪威、瑞典和瑞士等國於1960年成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搞自己的獨立王國。但由於歐共體的影響越來越大,加入歐共體的好處也越來越突出,英國最終還是經不住誘惑,於1973年同愛爾蘭、丹麥、芬蘭、瑞典等國一道加入了歐共體。即便如此,英國還是三心二意,在歐盟中一副孤芳自賞,遺世獨立的樣子──至今英國都拒絕加入歐元區。
不光對於歐盟,歷史上英國對於歐洲也是持類似心態。在外人眼里,英國是個典型的歐洲國家,但很多英國人對本國的歐洲身份并不認同。歷史上,英國習慣於以一個「離岸平衡手」的身份來遠觀歐洲:它既不希望歐洲大陸的某個國家一枝獨大,也不希望歐洲各國的關系過於親密;它既不願意過深地卷入歐洲事務,又不希望因此被邊緣化。給人的感覺是兩顧依違,若即若離,患得患失。可以這樣說,英國跟歐洲的關系還不如跟美國更親近。
事實上,近年來英國各界要求通過公投脫離歐盟的聲音一直非常強。卡梅倫本人也曾不止一次表示,條件成熟時將通過公投決定去留。雖然英國到底能在歐盟呆多久,這是個難以準確回答的問題,但英歐關系確實跟蘇(格蘭)英關系一樣,早已貌合神離,這卻是個眾人皆知的事情。
香港商報評論員 余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