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GDP排名不是脫貧之道

2014-10-29
来源:燕趙都市報

  繼去年降低GDP在政績考核中所占權重後,貴州省再次對縣級政府的考核作出調整,88個縣級行政區分為“經濟強縣”、“非經濟強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類,其中的1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不再進行GDP考核。具體取消項目包括“地區生產總值”、“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和“人均GDP”。(《中國青年報》10月28日)

  完全取消對貧困縣的GDP考核,對相關地區的主政者來說,似乎可以松一口氣了。一些地區由於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曆史等多方面原因處於欠發達狀況,並非一朝一夕造成,這導致了它們常年處在GDP排行榜單的下遊。另一方面來說,因為貧困縣身份的獲得能給當地帶來一些“好處”— 國家和省裏或出台優惠政策,或給予扶持資金,以至於過去一些地區出現了爭搶貧困縣的局面。取消GDP考核有助於貧困縣走出發展的迷茫,更能讓當地主政者穩定心態,不再為了戴不戴這頂帽子大動幹戈。

  不過,考核思路的轉變,絕不僅僅是為了給貧困縣披上一塊遮羞布。與考核相對應的是當地主政者的政績,而這又直接關系到發展觀念的轉變。政策調整後,1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考核內容權重排名也有改變,前三位分別是“就業與收入類”、“生態環境類”、“農業發展類”。從中可以看出,新的考核標准更重視當地居民生活水平是否真正提高,並更加貼近貧困地區經濟結構的客觀狀況。

  脫貧不是數字的脫貧。有些地方為了摘掉貧困帽子,努力把數字做好看,不管不顧當地的承受能力,就像一塊“注水牛肉”;有些地方則為了保住貧困帽子,想方設法降低GDP數字,GDP考核異化為一種數字遊戲。對普通民眾來說,他們對一地經濟發展水平更看重個體感受,就業和收入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標准。對貧困地區來說,首要工作當然是讓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尤其是消減絕對貧困人口的數量。

  造成特定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落後於發達地區有很多原因,這也包括了對它們來說很難改變的內在因素— 比如西部地區的一些縣城位置偏僻,就不可能把它“乾坤大挪移”到沿海;如果一個貧困縣以山地為主要地貌,也不可能把山全部推平。盡管可以通過改善交通等外在條件緩解內在因素造成的困難,但是這些根本性矛盾是難以徹底消解的。承認不同地區在發展水平上存在本質性的差異,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雖然貧困縣在總體經濟指標上不如其他地區,不過它們往往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當發達地區紛紛為償還大工業時代欠下的“生態賬”之時,貧困地區在生態環境上還是優等生。將生態環境指標放在貧困縣考核的重要位置,或許一時並不能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卻能為子孫後代准備好一個好的發展基礎。此外,農業在貧困地區的發展中還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傳統上人們認為農業生產產值小、回報不突出。可當很多發達地區放眼望去,找不到幾片完整耕地的當下,只要發展得好,農業發達並不等同於貧窮,相反飽含著無盡的潛力。

  對於現在的貧困縣來說,它們不能永遠頂著“貧困”的頭銜。排名永遠有高下,絕對意義上的貧困縣應該逐步減少並最終消失。取消以GDP為標准對貧困縣排名,防止貧困地區利用數字做文章,為建立貧困縣退出機制鋪好了路。對賴在“貧困”隊伍裏不願離開的地區,更有必要出台一些限制措施,比如嚴格控制貧困縣修建大馬路、大廣場等形象工程。如此,既為欠發達地區提供了一個公平合理的考評標准,又能驅使它們走上符合自身規律的發展道路。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