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轟轟烈烈的山西煤炭整合後不久,煤炭市場突然掉頭,價格比高峰時跌去一半有餘,產煤大省後遺症集中爆發。這場在國務院層面從未有“行政主導”一說的經濟運動,在山西省演變成了人為的“一刀切”。黑金帝國大洗牌,煤老板退出曆史。2598座煤礦被整合到政府指定的5+2企業名下,實際後來的辦礦主體多達130家。
如今,山西官場震蕩與煤炭行業亂象縱橫交織,山西煤炭整合已然成為一鍋“夾生飯”。“國進民退”之後,是整合主體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民企現大量三角債、地方財政被“斷奶”之後進退維穀,就連三令五申宣稱已取消各項收費的體制怪胎——山西煤運巨虧、仍在靠收費苟延殘喘。
未來山西,何去何從?
本文試圖從山西煤運這個“奇怪”的企業在臨汾的煤炭整合過程入手,管窺山西這場被坊間稱為“經濟界的文革”的運動之後的煤炭行業生態。無處不在的政府之手,如何直接插手微觀經濟,造成大量“冤假錯案”、巨額利益鏈輸送和國有資產流失。
五年了。
面對鳳凰財經記者的采訪,被整合礦主、山西省汾西縣海騰煤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西海騰煤業”)董事長劉玉點燃一支煙,將他這5年來的經曆和盤托出。
從2009年至今,和另外21座被整合礦一樣,劉玉旗下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汾西縣的被整合煤礦早已荒草叢生,如同一座死城。
“好幾次會上我氣急了,告訴他們(汾西縣政府)說我隨時准備為煤炭資源整合獻身,要讓黨和國家領導人知道這個事情。”從煤礦被整合至今,劉玉已經記不清多少次跑國家信訪局、山西省信訪局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特快專遞發了幾百封”,能找的地方都跑遍了。
撂荒5年
在眾多山西煤炭業內人士看來,山西煤炭運銷集團有限公司(2013年該公司與山西國際電力集團有限公司合並,2014年5月正式揭牌並更名為晉能集團)多年來靠設卡收費為生,從未有過經營煤炭實業的生產和管理經驗,“沒錢又不懂行,共整合的23座煤礦基本上砸它手裏了。”劉玉說。
9月27日,記者來到位於臨汾市汾西縣僧念鎮的瓦窯疙瘩煤礦二坑。按國慶節放假安排這一天應是正常上班日,但現場只有來自山西運城的老王和3條黑狗看門。
撂荒5年,整座礦看上去像一座死城,一台柴油發電機和洗煤機躺在草叢裏,礦井出口已經被封死,皮帶機凝固在空中。這座死城,由一條寬約2米的土路與外面公路連接,門口的紅色瓷磚牆上六個金色大字寫著:汾縣國營瓦礦。
這座礦原屬於地方國營礦,由於上個世紀80年代發生透水事故而倒閉。2002年,汾西縣政府再次招商引資,二坑由現任礦主陸滿全接手。從2002年到2008年,陸滿全為使其達到投產要求,先後投入約1.3億元進行改造,並於2008年6月17日辦齊所有手續。按照他與汾西縣政府簽訂的合同,這座礦年產21萬噸,在履約的15年中,分3個五年向汾西縣繳納噸煤3、4、5元的費用。
陸滿全說,煤炭價格在2002年至2005年期間,最好時為32元/噸,“價格真正抬起來是2006年以後。”辦完手續,由於正好趕上當時臨汾市洪洞縣“11.25”礦難,所有正在進行基建的礦井全部停工整頓。這座礦井一直到2009年被整合,除了因工程掘井出過3萬多噸煤外,再也沒有出過煤。
2009年,山西煤炭整合大幕轟然開啟,暴風驟雨席卷至這裏。包括陸滿全的這座礦和劉玉的4個礦在內,汾西縣共21座煤礦,被整合到被政府指定的唯一整合主體晉能煤銷臨汾公司(以下簡稱“臨汾煤運”)旗下。
據了解,從2001年到2008年,汾西縣響應山西省政府“關小上大”政策,其縣域內煤礦數量從198座逐年減少到80座、58座後,在2009年3月山西省“煤礦企業兼並重組”之前,汾西縣煤礦數量剩下21座,設計年產能348萬噸。
按照計劃,臨汾煤運將這21座礦整合成5個包即5座新礦,設計年產能分別為120萬噸、90萬噸、60萬噸,45萬噸和30萬噸。其中,第一包年產120萬噸、儲量5000萬噸的山西煤銷集團巨同原煤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同原煤業”),整合煤礦就包括劉玉的3個礦:山西海騰煤業(年產量30萬噸、儲量1500萬噸),山西砂坪煤業(年產量15萬噸、儲量200萬噸),山西大山溝煤業(年產量9萬噸、儲量150萬噸)。
從2009年至今,臨汾煤運在汾西縣整合的21座煤礦全部撂荒,無一開工。
迄今為止,原礦主也只拿到與當初煤礦投入相差懸殊的補償款。以劉玉的海騰煤礦為例,這個前後投入約2億元的煤礦,被臨汾煤運評估作價2400萬元。截至目前,劉玉擁有的3個被整合礦只拿到1000萬元資源補償款。
5年來,劉玉和陸滿全等礦主多次上訪,反映臨汾煤運整合後5年不開工、不履約、不補償,致使原礦主利益嚴重受損、地方發展被人為阻滯等問題。
“不簽字不准走人”
汾西縣位於臨汾市西北角,屬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山西省“36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炭工業在該縣舉足輕重。
今年49歲的劉玉,和陸滿全一樣,於2005年由汾西縣招商引資到汾西參與煤炭投資建設。2007年年初,為響應山西省“關小上大”政策,他將原來的3個煤礦整合成年產30萬噸的山西海騰煤業,煤田可采面積4.98平方公裏,隨後取得了采礦權證,前後累計投資約2億元。
2009年2月29日,臨汾煤運與汾西縣政府簽訂了《整合地方煤炭資源框架協議》,汾西縣煤礦整合大幕就此開啟。
按照縣政府安排,劉玉旗下的海騰煤業和沙坪煤業組成汾西縣1#整合礦區。為配合縣政府於2010年12月底前完成煤炭資源整合工作,縣政府給劉玉做工作並書面承諾擔保,以9500萬元收購沙坪煤業,劉玉成為汾西1#整合礦區的實際投資人和股東。
2009年,由汾西縣縣長郭宏掛帥的煤炭資源整合領導小組要求,5個新整合包由臨汾煤運接管,每座礦支付1000萬元,同時辦理變更手續。這一要求引發了被整合礦主的強烈反對, 2010年1月,被整合礦主組織100多人到山西省政府上訪。
經有關部門協調,臨汾煤運抽調人員組成談判小組,與21座煤礦礦主進行談判。2010年8月20日,雙方幾經討價還價,劉玉的4個礦總價為4.66億元,隨後雙方簽訂了采礦權和資產轉讓權一攬子協議(簡稱“8•20協議”)。協議簽訂之後,臨汾煤運稱這份協議“要拿回去上報、蓋章、簽字”,至今沒有返還礦主應持的協議副本。但臨汾煤運憑此協議,於8月26日向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換發整合後5個煤礦的采礦權證。
“我們覺得被騙了,就找到臨汾煤運總經理賀彥平,他說他沒有參加談判,不是他簽的協議,所簽訂的協議全部作廢。”劉玉說。
2010年11月底,山西省政府將一份會議紀要下達到各市縣,要求全省務必在2010年底前完成整合任務,完不成的縣要對主要負責人進行問責。
這份會議紀要下達到汾西縣之後,汾西縣委縣政府一時慌了神。
2010年12月4日,縣委縣政府遂召集礦主到臨汾思麥爾國際酒店開會,會議要求,如果不能在月底前完成整合任務,任何人不能回家。這一次,縣長毛跟雲親自帶隊分組承包,每個礦主由鄉鎮書記和各局局長責任到人“日夜陪同”,“不簽字不准走人”。
“鬧”得最凶的劉玉被作為重點監護對象,由縣人大副主任兼城關鎮黨委書記要赴朝、城關鎮鎮長王成和汾西縣煤炭管理局局長郭榮平“陪同”。“說是陪同,實際上就是變相軟禁”,劉玉說,“整整26天,吃喝拉撒也是自己掏錢。”
此次協議內容,與“8•20協議”截然不同。此時1#礦區開出的資產評估價格為2400萬元。礦主們認為,臨汾煤運委托山西誠成資產評估機構進行的評估,並未與各礦主進行充分溝通,導致評估范圍不明確、同一礦區內各礦評估基准日不一致、現場勘查記錄沒有各方共同簽字認可,屬於單方面評估,評估結論不能成立。
為了配合汾西縣政府“完成任務”,礦主們還是在《煤補協議》(與汾西縣政府簽訂)和《資產轉讓協議》(與臨汾煤運簽訂)(以下統稱“暫定協議”)上簽了字。條件是在協議中明確:“如有一方對評估結果有異議,由甲乙雙方會同評估機構進一步會商,評估報告需經三方簽字認可。”
一本糊塗賬
但事實上,迄今為止這些被整合礦的資產評估仍是一本糊塗賬。
汾西縣山西安寶煤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賀全兵也向記者反映了對評估的不滿,其總投資為1.85億元的山西安寶煤業,在“8•20協議”中確定的總價為1.508億元,但在“暫定協議”中評估作價2136.31萬元。
賀全兵告訴記者,這2136.31萬元僅為煤礦地面上的固定資產價格,也只有“8•20協議”中的80%。對於地下的煤炭資產和投入以及地面上“雙回路”電源建設、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本金與利息,臨汾煤運與這21家煤礦礦主至今揪扯不清。
從2010年簽完“暫定協議”至今,“8.20”協議被汾西縣煤運公司經理崔春泰的一句“公司放屁了”全盤否定,臨汾煤運也未按照“暫定協議”要求重新評估。
按照該協議,劉玉的4座礦在整合後稱為巨同原煤業,臨汾煤運占股51%,劉玉占股49%。這些年,劉玉和其他一些礦主們四處奔走,通過上訪、投訴等渠道,反映被整合礦撂荒擱置造成大量損失,要求臨汾煤運對整合煤礦重新評估確認其價值、支付其所占51%股權的價格。
但眾所周知的事實是:臨汾煤運沒有錢了。
2013年,臨汾煤運號稱250億元的總資產,利潤卻只有3000多萬元。而在過去的三年間,其15個縣區公司人員陡然膨脹至12000多人。按照臨汾煤運內部人士的統計,截至2013年年底,臨汾煤運已累計負債130億元,這還不包括2012年和2013年的財務費用。
礦主們反映的問題主要是不合理評估和不平等的“煤補”。他們認為,臨汾煤運的單方面評估無效。然而對此,汾西縣縣長助理、煤炭資源管理局局長郭榮平並不認同,他對記者表示,“(評估的)錢雖然是臨汾煤運出的,但評估的時候這些礦主也是知道的,他們要領著人下井,他們是同意的,但是對於價格低不同意。”當記者追問這個評估是否客觀時,郭榮平表示:“不好講,評估公司這些人都是專門培訓的,是省認定的。”
“暫定協議”中的“煤補協議”由汾西縣安監局出面與礦主簽訂,其中明確的噸煤價格補償為3元,而他們了解到的臨汾煤運與其它縣市簽訂的價格在5-8元不等,並有正式協議。
截至記者發稿時,重新評估仍未進行。因此,劉玉也拒絕注銷其原有4個礦的營業執照。這就意味著,臨汾煤運在汾西縣整合的5個煤礦,到目前為止,僅在協議中存在,實際上並未拿到工商部門的營業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