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博會上韓國小機器人展前吸引了許多市民圍觀。南方日報記者 胡國球 攝
●新華社記者 陳冀 馬曉澄 王凱蕾
去年習近平主席首度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正式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海絲熱”迅速升溫。
記者在此間舉行的“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上感受到,“海絲熱”沿線國家熱烈響應、積極參與、蓄勢待發,因“海絲”而集結起來的中國能量在這條絲路上匯聚奔騰,并率先在廣東爆發。
海絲熱現象掀起新高潮
老撾的紅木、印尼的蝦片、泰國的水果、印度的飾品……25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14個非沿線國家以及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千余家企業帶著各自的拿手特產匯聚于此,以經貿交流為主線,深度拓展全方位的合作。
“現在看來,我們預期保守了點,海絲國家之間對接意愿強烈,參展商反響熱烈,展位超出原計劃的26.8%。”海博會組委會執行秘書長賀宇興奮地告訴記者。經過前期摸底統計,預計首屆海博會將簽下超過1600億元的大單。
馬來西亞千余客商一口氣便拿下了200個展位。這番“豪氣”來自于對海絲之路的自信,馬來西亞前旅游部長黃燕燕預期,“因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啟動,未來至少為沿線國家每年帶來10倍以上經濟收入的增長。”
中國貿促會會長姜增偉則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這些國家普遍處于經濟發展的上升期,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
絲路再開啟粵企新篇章
不僅展會氣氛熱烈,廣東許多企業在新一輪海絲復興之路中,躍躍欲試,闊步向前,其經貿交往的形式已不滿足于單一產品的輸出。包括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等區域在內的海絲之路,早已成為廣東企業利益、命運、責任的共同體。
全球規模最大的女鞋生產企業之一東莞華堅集團在埃塞俄比亞建成了6條現代化制鞋生產線和鞋材廠,其出口值已占到該國市場份額的四成左右,“中國制造”衍生為“非洲制造”。
對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和改革開放先行地廣東來說,拓展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擺脫對傳統經濟體的過度依賴,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已經成為必須倚重的戰略支點。
海絲排頭兵未來新布局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指出,“廣東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發展和繁榮各個階段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是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最長、港口最多、航線最廣的大省,具有歷史、地理、經貿、文化等優勢,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未來也應實現更大的擔當。”
爭當海絲排頭兵,廣東省決策者們已先行一步,對未來做出了重大的戰略布局。海博會上,廣東省高層首次向海內外公布了一系列“粵船拓海絲”的“路線圖”:
廣東將擴大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規模,設立境外經貿代表處,建設一批輻射全省乃至全國的進口商品交易平臺;新開通一批廣東省與海絲沿線國家的新航線,加快構建與沿線國家和地區主要城市“4小時航空交通圈”;共同推進與東盟地區陸路通關便利化,擇機開通廣東至東盟等國家的客運班車、貨運車輛運輸;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跨境電商平臺,與國內外知名跨境電商平臺進行對接,上線展示沿線國家商品,為絲路開通隱形新通路……
記者看到,在這些路線圖中,廣東重啟海絲之路并不是歷史的簡單重復,海絲之路被賦予了嶄新的內涵力量。“廣東省將當好海上絲路排頭兵,力爭到2020年廣東與沿線國家的進出口額比2013年翻一番,雙向投資超過140億美元,每周航班達千余班……”面對未來,廣東省省長朱小丹許下承諾。新華社廣州11月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