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記者 木杉
臺灣“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即將於29日舉行。藍營本來視臺北市長如囊中物,但國民黨籍候選人連勝文的民調支持率卻長期低於對手柯文哲,其中未表態選民多數超過20%。有人認為這些是“中間選民”,可以左右大局,也有人認為根本沒有中間選民,這些是藍營的沉默選民,大局早已底定。
臺“行政院”前發言人胡幼偉指出,在解讀民調數字時,有多少比例的人不愿表態是關鍵數字。正是因為這兩三成的“未知選民”,讓臺中、臺北兩大戰場始終維持選情緊繃狀態,保留了“九合一”最大的懸念所在。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4日發表社論,用“沉默的中間”來剖析美國中期選舉,被臺媒認為同樣適用於“九合一”選舉。事實上,臺灣的“沉默選民”并不等同於“中間選民”。
臺灣“21世紀基金會”日前曾針對臺灣社會是否還有“中間選民”展開研討,與會專家普遍認為臺灣似乎僅存在表態不投票的選民,而沒有真正的“中間選民”。在政治學上,“中間選民”是指沒有特別的政治傾向和明顯的政黨偏好的中立選民,從臺灣歷次選舉觀察,這種真正不左不右的“中間選民”非常少,多的是對支持對象暫不表態的“游離選民”。
諳熟臺灣選舉的前立委雷倩對《海峽導報》表示,這一點在最近兩次臺北市長選舉中表現得非常明顯:2010年的臺北市長選舉,雖然有5個候選人,但藍綠2個候選人的得票率合計超過99%;2006年有6個候選人,即使屬於泛藍陣營親民黨的宋楚瑜拿下超過4%的票,但兩大黨候選人的得票率也接近95%,“從最終投票所顯現的政治光譜來看,絕大多數人都有非常明確的政黨屬性”。一般認為,藍營基本盤占45%,綠營占40%,之外的15%即為包含淺藍、淺綠的游離選民,而他們通常在選前不會表明挺藍還是挺綠。
雷倩說,從這次選舉來看,“沉默選民”中藍營支持者占據很大比例,這在過去是非常罕見的,她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支持者對人選有疑慮,政黨推出的候選人沒有充分顧忌基層民意基礎;另一方面,就是馬政府的執政表現,讓支持者失望,政黨票有明顯的松動。
當11月29日必須做出一個決定的時候,這些“沉默選民”會不會“羞於投票”?
對此,雷倩還是比較樂觀的,“不管如何,到了投票日,絕大多數藍營支持者還是會去投票的”。她指出,臺北市最近兩屆市長選舉,全部12個行政區都沒有發生過藍綠逆轉,維持穩定基本盤藍大於綠,因此雖然柯文哲民調一直領先,但最後時刻大部分選民還是會自動歸隊,連勝文最終翻盤的機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