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2

集體沖“億” 中國手機三強爭奪全球探花

2014-11-0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國手機廠商正在集體向全球第三的位置發起沖擊。

  10月30日,IDC發布研究報告稱,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276億部,較去年同期的2.617億部增長25.2%,其中三星和蘋果位居前兩位,緊隨其後的是小米、聯想和LG。而在今年上半年,第三名還是華為,LG和聯想分列第四、第五。

  楊元慶對聯想很有信心,他稱下一個財年在全球能夠實現1億台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銷量。這一目標和小米的“明年全球一億台”的目標吻合。與此同時,華為今年的銷售目標是8000萬台,明年的目標尚未公布,但沖擊億台並非不可能。

  事實上,在4G窗口被打開後,國產手機排位爭奪戰就已經開始,IDC中國負責手機市場跟蹤報告的高級分析師閆占孟認為,國產手機在4G窗口發布產品明顯更加積極,全球手機出貨量排名未來將會發生更大的變化。

  這或許意味著,三家中國企業之間的這場全球“搶三”爭奪戰,將會趨於白熱化。


  小米:

  “三個小米”的三個問題

  無論是從過去2年的增速,還是手機用戶活躍程度,做了三年手機的小米已開始成為全球手機頂尖戰團中的最有力挑戰者。

  有消息說,眼下它正進行新一輪融資,據稱估值有望超過400億美元。如果以此計算,小米科技將成為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

  這家推出手機三年多的創業公司確實增長凶猛。2014年上半年,小米含稅銷售額約為33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9%。以年出貨量6000萬台計算,小米預期2014年全年營收有望達到800億元人民幣。

  事實上,MIUI是小米公司與國內手機廠商競爭的殺手鐧。小米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16日,小米通過銷售大量的手機,形成了一個7000萬規模的MIUI用戶群。如在同樣的虧損時,假設是小米和其他廠商都需要虧50元能夠獲取一個手機用戶,但是很快小米將從MIUI的增值服務中將這筆成本賺回來,而它的競爭對手目前還無法做到這一點。

  據記者了解,進入今年下半年,MIUI已經月流水超過1億元,其中按照下載量看,大部分是皮膚、壁紙類,而金額上主要來自於付費遊戲收入。

  熟悉小米內部事務的知情人士對記者解讀,未來的小米可以理解成:小米手機(含小米平板)、小米電視(含小米盒子)和小米路由器三大硬件核心產品線是“第一個小米”,MIUI及其所構建的移動互聯網內容和服務生態相當於“第二個小米”,而小米計劃花50億美元投資的智能硬件100家公司將成為“第三個小米”。而建立在小米手機、MIUI生態之上的、手機之外小米生態的全新格局,或也是支撐小米400億美元估值的原因之一。

  今年以來,雷軍在投資領域頻繁“出擊”。從小米與順為基金領投積木盒子進軍互聯網金融、雷軍控股的北京瓦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投資華策影視以及小米2500萬美元入股iHealth進軍移動醫療,再到金星投資與順米投資凱立德。“雷軍系”已經隱隱成為BAT之外第四大勢力存在。同時,小米也成為“雷軍系”投資公司群業務的交合點。如金山為小米提供安全、雲存儲等服務,YY則為其提供多人語音聊天功能,迅雷為小米提供雲加速技術等等。

  不過,激烈的競爭下,坐在全球第三位置的小米也並不很輕松。

  IDC數據顯示,排名前兩名的三星和蘋果,分別以7810萬部和3930萬部的出貨量占據23.8%和12.0%的市場份額。在聯想收購摩托羅拉之前,根據IDC的數據,第三小米、第四聯想和第五名LG的份額只差0.2個百分點。

  而雷軍近日也對媒體坦言,小米的壓力源於三個問題,第一個是產能問題;第二個問題是,不斷擴產以後風險越來越大,如何保證產品品質;第三個問題是,怎么更精准地預測銷量,從而在品類增多的情況下,避免不同制式和型號的產品出現過多庫存。

  而在國際市場,小米正面臨著包括專利、用戶隱私等在內的多重挑戰。目前小米進軍海外的路線圖是:港台試水,東南亞,然後再到10個國家,而海外擴張的重心是人口基數大,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足夠成熟,當地人民對移動互聯網熟悉的國家,比如印度和巴西,它們的市場狀況類似於幾年前的中國市場,小米在國內市場的一系列打法完全可以發揮威力。據稱,現在印度用戶也在排隊買小米,每周都熱情搶購,跟國內類似。

  但小米的國際化並非一帆風順。據悉,小米手機在台灣遇到的問題除了用戶數據隱私,還有支付。小米手機的應用和增值服務用的都是米幣,而米幣基本上在大陸都是用支付寶來充值,而在台灣,支付寶用戶並非主流。

  眼下,小米把國際用戶的資料放置在新加坡或者北美等海外的服務器,通過積極的本土化嘗試,以努力減輕用戶對隱私的擔憂。

  還有人把關注點放在小米的知識產權問題。在今年10月的 WSJD Live會議上,小米的知識產權問題被主持人當作重點之一來提問。而在此之前,也有小米的競爭對手認為,小米擴張到美國和歐洲可能會面臨大量專利侵權的官司,因為有觀察人士認為小米並沒有足夠的知識產權與其他智能機制造商達成專利交叉授權協議。

  “當涉及到專利,我們的情況和其他人一樣。”小米副總裁巴拉表示,小米在中國申請了多項專利,在國外也購買了很多授權。訴訟風險對小米國際化擴張的市場決策方面“不是決定因素”。

  不過小米對此已經警醒並已采取行動。今年4月,小米、金山、TCL等在中關村發起設立中國首只專利運營基金,預計募集3億元人民幣。一期重點圍繞智能終端、移動互聯網等領域彙聚專利資產,希望5年儲備大批核心發明專利。

  進擊的小米如何解決好這三大問題,把自己規劃清晰的生態建設真正做豐滿,可能是未來數年間小米最大的看點之一。就在昨天,小米又宣布新浪網前總編輯陳彤加盟,並奉上了投資、運營版權內容的10億美元“見面禮”。


  華為:

  從“規模化”到“去低端化”

  而在市場份額爭奪的過程中,不少手機廠商也把品牌美譽度作為重要指標之一,希望在“去低端”的同時真正與蘋果和三星形成三角勢力。

  以華為為例,今年上半年,華為將全年終端的整體銷售目標定位在8000萬台,但8月份華為終端負責人餘承東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又再次強調規模並不是華為的追求,下半年華為的手機機型數量將會減少80%以上,從五六十款機型縮減至幾款。

  “如果供應鏈成熟的話,實際上可以做到1.2億~1.5億台。”餘承東5月份時曾對記者說。

  在他看來,手機廠商出貨的節奏其實可以慢一些,在面對全球手機行業大洗牌、國內市場陷入價格混戰的背景下,華為正在要求終端業務以利潤而非規模進行布局轉型。對於整個華為終端,特別是華為終端中國區而言,華為手機品牌度的提升比銷售規模和份額的增長更為急迫。

  在2014年,華為加大了重點區域的營銷活動,並通過一系列的品牌推廣如足球贊助活動加大消費者對華為終端的認知。在亞太和拉美的部分地區,華為已經成為當地的領導品牌。 2014年10月,華為以43億美元的品牌價值被全球著名咨詢公司Interbrand納入“全球一百個最具價值品牌”,排名第94,成為該評選15年來,中國大陸首個登上榜單的品牌。

  但從市場表現看,華為依然在品牌“爬坡”中經曆著銷量與市場之間必然的陣痛,被定位為中高端旗艦機型的Mate7在上市初期就經曆了“缺貨”煩惱。

  “確實有些准備不足,銷量超過了我們的預期。”華為終端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Mate7中國上市後的首月單日銷量突破1.2萬台之後一直維持高位狀態,在備貨上華為已經加大了供應鏈的產能。

  據上述內部人士介紹,目前華為的Mate7中國市場庫存周轉率為8~12天,比業界手機正常周轉率30~40天低很多,這意味著手機幾乎是從生產線一下來,馬不停蹄經過運輸、經銷商周轉到店後立馬被搶光。但這依然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記者近日從手機水貨批發地華強北市場了解到,目前Mate7高配版本已經炒至4800到5100元,缺貨嚴重。

  “像Mate 7元器件高達1500多個,有些元器件的備貨周期長達3~5個月,我們已在加緊提升產能。”華為方面表示。

  不過華為終端一路的成長似乎一直是“摸爬滾打”或者“吃一塹,長一智”。談及去年華為終端的經驗和教訓時,餘承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無奈地說:“太多了,現在記得的全是教訓和批評。”

  兩年前,餘承東曾對媒體表示,在手機這個行業中,只有少數廠家能活下來,而當時華為消費者終端銷售約75億美元,手機發貨量5200萬部。主政三年後,餘承東帶領的華為消費者業務2013年營收首次突破90億美元,僅僅是智能手機年出貨量就達到5200萬部,居全球第三位,盈利能力也達到了曆史最好時期。而在最新的數據中,華為消費者業務2014年三季度整體發貨3203萬台,其中智能手機發貨達到1680萬台,同比增長26%。

  看上去,一切數據向好,而面對這樣的成績,餘承東依然對記者表示壓力不小,如果達不到利潤增長指標可能就下課了。

  的確,手機行業的競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激烈。在面對全球手機行業大洗牌、國內市場陷入價格混戰的背景下,以利潤而非規模進行的布局轉型實際上並不容易。

  在餘承東看來,華為終端正走在正確崛起的路上,如果華為不自己“犯渾”的話,將有很大機會。“華為是長跑型選手,不是短跑型選手。”在采訪中,他一再強調這一觀點。


  聯想:

  跨上“摩托”,沖擊互聯網

  盡管按照IDC和Strategy Analytics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三季度的調研報告,中國的小米手機出貨量以及市場份額均排名全球第三位,但聯想收購摩托羅拉手機交易最終達成後,誰才是這一季度的世界第三,又成為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

  對於並購摩托羅拉的移動業務,聯想集團總裁兼CEO楊元慶看重的是品牌、團隊、運營商關系和專利。

  “這次並購主要看重摩托羅拉在北美和拉美市場的影響力,上千人的研發團隊以及與運營商的關系。雖然沒有把‘老’摩托羅拉的專利都買過來,但是我們相信已經得到足夠的專利和專利授權,使得我們在北美等成熟市場能夠以比較低的價格實現擴展。(畢竟)在這些成熟市場,沒有專利寸步難行。”楊元慶在接受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記者采訪時這樣解釋道。

  此外,聯想也對摩托羅拉手機的回歸中國之路做了規劃。

  收購完成後,聯想將以全資子公司的形式運營摩托羅拉,其總部將繼續設在美國芝加哥。將有近3500名來自全球的員工加入聯想,其中包括在美國的約2800名員工,他們專責設計、策劃、銷售和支持摩托羅拉移動產品。

  有媒體援引聯想集團副總裁、移動業務集團中國手機業務總經理張暉的話說,摩托羅拉品牌在國內會做中高端,聯想品牌手機則做中低端產品,“在產品售價上,3000元以上以MOTO品牌為主,而3000元以下以聯想品牌為主”。

  雖然以並購見長的聯想通過拿下IBM的個人PC業務而最終成為這一市場的龍頭,但在手機市場上,希望再度通過並購快速成長的聯想一直存在著這樣一個不小的尷尬。相比小米、華為,有銷量、有品牌的聯想更多的印象還停留在機海戰術,很難找出一款拿得出手的明星產品。

  有數據顯示,2011年穀歌宣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後,後者每年的虧損高達10億美元,截至收購完成時虧損已達28億美元。

  但楊元慶對此卻相當有信心,年初聯想宣布收購後,摩托羅拉移動財務虧損已大幅減少,銷量翻倍,有信心在4~6個季度內幫助摩托羅拉扭虧為盈。

  “在移動領域,我們年初定下的目標,本財年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銷量達到一億台,這個目標現在依然沒有改變,我們很有信心能夠達成。”楊元慶補充道。

  而這背後,無法否認的是聯想本身是家渠道驅動型的企業,運營商渠道是聯想手機銷售的重要途徑。

  據聯想移動業務集團總裁劉軍透露,在過去兩三年智能手機的普及中,運營商其實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運營商賣合約機和賣裸機的比例都超過了50%,最高的時候接近了60%。

  “運營商的補貼在近期有很大的降低,短期內無疑對聯想是有很大的影響。但長期來看,我們仍然看好運營商這一塊的市場,4G無疑將是下一波高潮,我們會繼續把運營商的市場做好。”劉軍解釋道。

  有意思的是,盡管聯想集團總裁兼CEO楊元慶對“互聯網思維”有頗多質疑,但聯想已經宣布成立了一家全新子公司,基於互聯網模式推出智能手機等終端產品。

  據了解,新公司於明年4月1日正式運營,屆時將擁有獨立的公司名稱及全新的子品牌,新公司將用互聯網思維打造產品計劃,將端到端地整合硬件、軟件應用和互聯網服務。聯想集團中國區總裁陳旭東將轉任新公司CEO,聯想集團移動業務集團總裁劉軍和聯想集團雲服務集團總裁賀志強將出任聯席董事長。

  不過,相比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業界更為好奇的是,頗為傳統的聯想能否借此從產品到市場營銷走出一條不同於聯想品牌手機的道路?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