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從哪來,這是最為核心的問題。雖然辦法中明確了政府和社會出資兩條腿走路,但究竟政府出多少錢、社會上能籌多少錢,都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據新華社報導,河南省衛計委近日下發《關於做好疾病應急救助基金申請支付的通知》。這意味著河南省內發生急危重傷病、需要緊急救治,但身份不明確或無力支付相應費用的患者,將獲“疾病應急救助基金”先免費救治。
現實中,個別醫院見死不救甚至遺棄病人的惡劣事件,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錢”字。醫院也得考慮成本,明知收不上費用的“三無病人”,治還是不治,未必每個醫院都能做出肯定的回答。但毫無疑問,見死不救既有違醫德,也有悖人倫。正因為此,近年來應急救助制度建設明顯提速。去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相關檔,規定身份不明確或無力支付相應費用的患者,醫療機構對其緊急救治所發生的費用可向疾病應急救助基金申請補助。河南此次設立救助基金、喊出“政府買單”,正是對這一制度的細化和落地,也是一個可供全國其它省份借鑒觀察的樣本。不難發現,河南在救助物件條件、各部門需承擔責任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細化,但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當然還面臨不少棘手問題。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應急救助制度才能既叫好又叫座。
首先,錢從哪來,這是最為核心的問題。雖然辦法中明確了政府和社會出資兩條腿走路,但究竟政府出多少錢、社會上能籌多少錢,都還要打上一個問號。有媒體報導,一項關於全國27個省份630家醫院2011年“三無”病人欠費情況的調查顯示,全國醫院一年“三無”病人欠費約30億~40億元。具體到河南一省而言,恐怕也不是一個小數目。更讓人擔憂的是,這還只是一年的費用,很多傷者有可能長期臥病在床,後續的治療、康復、陪護乃至伙食,都得基金掏錢。財政是否有長期買單的實力?如何確定基金投入占當年財政支出的一個合理比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此外,還必須鼓勵社會主體踴躍向基金捐款,不妨給捐款企業更大的徵稅優惠,或在企業評級、政府採購中有更多加分。
其次,是錢怎麼花的問題。一方面,既為應急,就要儘量壓縮從申請到放款的時間。但現行辦法中的“無力支付”畢竟只是一個模糊概念,靠砸鍋賣鐵或向親戚朋友借款,勉強可支付醫療費的,算不算“無力支付”?此外,應急基金必須在扣除各項社保、慈善補助後才啟用,又面臨社保、公安、民政等一連串部門的核實認證。若審批效率不足、申報門檻太高,有錢也可能花不出去,這方面一些慈善組織早有前車之鑒。另一方面,作為一筆公共資金,又需要防止違規擠佔。為防止出現類似“開寶馬領低保”的現象,基金收支必須做好資訊公開,並邀請學者、市民代表、媒體記者參與基金管理、監督工作。
再次,則是配套的制度銜接問題。一者,萬一出現冒充“三無病人”,或者明明有能力支付卻“裝窮”蹭基金的現象,有沒有何種強制措施應對這些“老賴”?若缺少這一考量,既讓基金難以為繼,又偏離了“雪中送炭”的設立初衷。二者,“三無病人”或經濟困難患者出院時,社會保障應做好“無縫銜接”以打消其顧慮,避免因病致貧發生在出院之後。
應急救助制度從提出構想到變為現實,還需一步一步細化落實。但讓政府為“三無病人”治病買單,既是政府承擔公共職能的應有之義,也體現了一個社會的人文溫度。